财务人学习《一课经济学》笔记四:我们如何看待就业?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我们应该明白生产才是目的,就业只是手段。可惜这个生产目的或前提往往被忽略了
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所有政府或政治要对付的重要问题,自然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任何国家的经济目标应该都是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追求生产最大化是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因此,我们应该明白生产才是目的,就业只是手段。可惜这个生产目的或前提往往被忽略了。
这里有一个阴魂不散的诅咒,“机器必然导致失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如何影响就业?有一个表面现象,生产自动化等利用机器将大大减少人工,这令许多人产生病态的恐惧。其实利用机器将降低成本,产生超额利润,这样可能:扩大生产,购买更多机器,生产更多产品;将超额利润投资到其他行业;将超额利润花掉,增加个人消费。无论如何,这都会增加就业机会。
同样政府裁减公务员(冗员),总会遭到极力反对,认为这是裁掉购买力,会造成通货紧缩,引发或加剧经济衰退。其实,原先去养活这些冗员的钱就可以留给纳税人自己支配。纳税人的所得及购买力的增幅,至少跟被裁掉的冗员所得及购买力的减幅相当。还有纳税人购买力增加,将为这些冗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他们不再是社会的寄生虫,而成为直接为社会贡献生产力的个人。
政府出于就业及工资的许多干预政策或措施如军人复员、关税保护、推动出口、管制价格、最低工资法等等都有类似的问题与幻象。为什么会这样?这都可归结为:这些政策或措施只观察其对特殊群体产生的即时影响,而没有观察其对所有群体产生的长期影响。就业是生产的手段,也是生产最大化的必然副产品。
我们如果能把重点放在该放的地方,也就是釆取生产最大化的政策,我们就不会迷失。当然,民众都期待政府能提供社会真正需要的服务,这样民企才能得以在法制、有序、自由、和平的环境中运作。这样社会自然有机会实现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