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国特色会计审计准则与应用体系的提案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程,挑战复杂艰巨,成绩有目共睹。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准则制定机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国在国际相关准则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
但也应该看到,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到目前为止仍聚焦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对中国会计审计实务考虑不足;制定者主要是西方语境的代表,中国声音的穿透力不够;国际相关准则还不能说是高质量的,一国法治化、市场化、制度化实现形式的不一致被模糊处理,如公允价值、股份支付、职工薪酬等运用,审计报告增加分歧事项说明段等。
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不是“直接采用”,更不是英译汉的另一个版本。为此建议:
一是深刻把握国际趋同但不亦步亦趋的战略战术。坚定围绕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实化细化我国相关准则与国际相关准则的差异。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过程。扩大中国在国际相关准则制定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发挥与综合国力相称的主体作用,促进国际相关准则做出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重大修改,或者给中国相关准则以更大的解释和适用空间。
三是增强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认可度。扩大中国准则的国际认知度,使国际社会和信息使用者理解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求同存异,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趋同。
四是尽快制定新型交易事项的准则或制度。如互联网收入确认、影视版权分销、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权等会计核算;对需要较高职业判断的领域通过恰当形式加以指导,如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共同经营、收入确认、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对我国现行准则体系中的一些特殊内容及实务中的突出问题做出规定,如安全生产费(专项储备)、拆迁补偿、BOT、企业合并(反向收购)的商誉、重大资产重组的会计信息编制。
五是由财政部会计司牵头成立“重大会计专业判断分歧处置小组”。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重大审计专业判断分歧处置小组”,统一协调、应对相关准则实施中特别是其他监管部门处罚中尺度不一、解释不准等问题。
六是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研究“三去一降一补”中涉及的会计审计问题;研究股票市场发行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推动会计审计准则准确实施、维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的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