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些企业在寒冬中"嗨皮"?
过年了,亲友聊天,居然看到好几家至少在表面上很“嗨皮”的企业。不是说经济增速放缓、企业举步维艰吗?好一个奇吧。
A是中外合资企业,其母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主要客户是通信行业的几个寡头。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亲友(称为A君,后文类似)不禁感叹:“怎么周围的企业都在关门,唯独我们这么红火、这么忙呢?”我瞎猜:“是不是因为4G建设?”他说:“都快要5G了!”等我从被out的感觉中缓过神来,再一想:“难道我的奥拓明明能用,偏要我换奥迪?”他说:“大家都还在骑自行车,就修了很多飞机场!”如果真是这样,功过是非如何?
以前有首歌,歌词唱道:“旧鞋子还没有穿破以前,先不要忙着把新鞋子穿。”要是买很多鞋子,而且每双只穿几天,是炫富,还是收藏癖?如果个人或家庭如此,无关宏旨。但如果国家如此,谁来出钱买鞋呢?类似的道理,还可以设想,如果先修个1层楼的房子,过两天推倒,再修个2层楼的;再推,再修3层楼……是的,楼房越来越高了。不过,前面的楼都白修了。可能的成功是,在一条旧路被毁、新路被修的同时,多少交通厅厅长“下课”了?路,还是只有一条而已。这样推动的GDP,拿来做甚?不如让修路的民工回家过年,坐下来搓麻将。话说回来,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要修n层高的摩天大楼,就不该修前面的n-1层楼;如果当初的技术只能修到m(m<n)层高,至少需要衡量拆m建n、新旧替代的成本收益。我宁可相信,这是一种变相的重复建设。而其成因在于,决策者玩的是OPM——Other People’s Money(别人的钱),不会心痛的。
结论:A公司前途堪忧。眼下的红火,恐怕是虚火。
A君聊到的另一个趣事,更让我坚定了以上的猜测。A公司他妈——母公司,本来是质优价高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绝非浪得虚名吧,但在竞争中经常输给低质低价的对手。这让我看到,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表面上看,可能会想到其性价比不够高,或者说质量过剩、功能过度云云。其实,即便其性价比更高,也难逃一劫。根本原因是,A的客户是国企。国企经理的任期制和腐败收益函数,使其更加偏好低质低价。举例来说。A公司产品报价100元,可用10年;X公司报价50元,可用2年。按照每年的使用成本计算,A为10,X为25。理性人会选A。就像家里买电视、冰箱时考虑品牌一样,贵一点也愿意。刚刚聊到这儿,老妈买了个插线板,选的就是更贵的“公牛”。但是,对于国企经理而言,采购成本降低只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而让自己短期的现金流更拮据。更重要的是,如果其腐败收益与采购次数成正比,购买X公司产品可以在10年内腐败5次,购买A公司产品却只有一次。在一个商业贿赂盛行的经济中,A的最优选择是演变为X。中国产品为什么总是给人劣质的印象?因为质量、创新、品牌意味着声誉,而声誉机制只会在重复博弈中才能发挥作用,重复博弈通常是长期的。如果总是在进行一次性博弈,好比明日即末日,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近视主义就是最佳选择,翩翩君子就会输给小人、流氓。劣胜优汰,整个社会似乎就更容易急躁、浮躁、狂躁。反正,躁得慌。耗子屎,不会只是弄臭自己。
B是外商独资企业的生产基地,位于成都。B君说:现在比3年前更好过。怎么会呢?他的解释是:“多亏前几年被全世界最大的私人企业——科氏——收购了,总部推行的文化是enomic thinking。”我猜,今天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境,人家早已未雨绸缪了吧。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实力叫你不得不服。“我们的财务都在做分析。做账的部分,交给了上海的共享中心。”B君随口一说,看似轻描淡写,我却多少有些震惊,感觉到份量。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管理会计吗?内资企业喊了很多年,有几个能做到呢?
结论:B公司是真牛逼。
或许,这是一个间接的证据,证明中国企业跟世界水平的差距。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许多企业喜欢问,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我觉得,这是猪的理想。因为,风口这个词那么流行,都是得益于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台风来了,猪都会飞;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猪呢?而且,大家都!为什么不做搏击长空的飞燕,凭实力呢?专注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多年,为什么?
C是民营企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当地一家同行垮了,在地方政府撮合之下,C把它“吃”了。而且,政府一路绿灯,地方商业银行也提供低息贷款。C总似乎乐享其成。虽然去年还是亏损,虽然还是缴了几百万的税,好歹产能过剩没那么严重了。尽管C总跟我私交甚好,个人感情上我为他的幸运而高兴,但我不相信这种政企关系。政府直接插手经济活动,无论是为GDP还是为所谓稳定团结,说不清是谁绑架了谁。
结论:C公司短期利好,老总很累,但长期的前途未卜。
还有一家民营企业D,是当地地方税务局唯一指定的发票印制公司,过得也不错。作为政府采购目录中的供应商,真的旱涝保收吗?要知道,发票犹如钞票,印发票就要像印钞厂一样搞内控。这,容易吗?还在读EMBA的D总,谈吐已然不俗。在中国做企业,或许需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不仅内要搞得定员工,而且外要搞得定ZF。
结论:D公司可能是中国式企业的一个代表。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抑或令人沮丧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