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6万亿元的盛宴
2015年9月29日,经各省财政部门推荐和专家评审,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此番公布的项目共计有206个,总投资金额 6588.64亿元,项目总量为2014年11月30日财政部所公布的第一批PPP示范项目的7倍,投资额总数是第一批示范项目的4倍。
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推介的PPP项目”,项目总数为1488个,预计总投资金额达2.26万亿元,数量上比今年年中推出的第一批推介项目高出了42.9%;金额上比第一批示范项目高出了13.9%。
至此,发改委总计推介PPP项目数2529个,总投资金额达到约42443亿;财政部总计推出PPP示范项目233个,总投资金额达到约8170亿——因 财政部发布的示范项目侧重于项目的模式结构和融资方法,而发改委推介的项目侧重于项目对城镇化的贡献,所以“示范”与“推介”项目的重复率极低,仅有十余 个项目重复。故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PPP示范、推介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达到了约4.95万亿元。
然而,PPP的蛋糕还不止这些。据调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已纷纷响应号召,在历经近半年至一年的筹划后,已有大量PPP项目在今年下半年 进入签约状态,签约项目数量达到约755个,总签约金额达到约1.8万亿元。然而在签约项目中,被示范、推介项目所包含的仅有50%——交集之外的是大量 的不在示范、推介项目之列的PPP签约项目。
之所以会出现此现象,是因PPP项目有两个层次,通常各地都会筛选出几十个项目报到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但中央只会选择一部分项目进入示范项 目或试点项目,同时只会为一部分项目提供财政支持;未被国家选中的那部分项目,地方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财政支持进行发展。所以各地都会有大量的未经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公开发布的PPP项目,这些项目往往会在各地的PPP签约会上推介给各类资本提供方。当然,在这些项目中,有 很多并没有达到财政部对PPP模式的要求——许多项目的社会资本吸收方式是银行直接借贷或政府财政补贴,项目缺少了“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核心要素。而地 方政府向外界公开火热的签约场面更多地还是一种营销的意图。
但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国家推出的示范、推介项目与已签约但未纳入中央项目库的项目之和已超出3100个,合计金额已达到了近6万亿元的规模,约占2014 年基建投资的60%,由此可见国家积极贯彻并大力推行PPP之决心。如果2016年继续发布PPP示范、推荐项目,那未来我国的PPP项目相对于基建项目 总量的占比将极有可能超过世界各国惯于使用的15%的标准,“PPP化”将成为我国基建项目融资模式设计的主流。
哪些省份成为PPP签约大省?
根据作者从各地方政府和地方发改委收集到的PPP签约情况,结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我们已获得了755个签约项目中的591个项目的所在省份信息,我 们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统计,并初步得出:全国各省区与直辖市PPP签约情况分布极为不均,除去城市化较为领先的老直辖市,即上海、北京、天津PPP项目签约 数量较少,在全国其他地区,PPP项目签约数量与地区发展热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华东地区的浙江、江苏、山东成为PPP签约较为领先的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三省签约数分别占全国总签约数的7%、10%、6%——全国范围内占比在5% 以上的省份仅7个,华东三省占据了几乎半壁江山。究其缘由,是与经济高度发达,且政府信誉较好、债务与或有债务的偿还能力可靠有关。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虽然 签约数量较逊色于华东三省,但在区域内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表现,亦使其从华南三省中脱颖而出,成为签约数量超过20个的省份。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西南、西北地区。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其整体PPP签约数量已占全国整体签约数量的三分之一以 上,但是签约项目却主要集中在云贵川地区和新疆。分析其原因:首先,随着沿海地区渐渐丧失低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大型生产型企业已渐 渐将生产的重心转移至成都等西部城市,云贵川地区三省一市凭借良好的信息整合和区域互补、互助协同发展体系,已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且工业发展潜力 最大的地区,未来中国参与“世界工厂”的核心之一必然是这个地区,所以社会资本参与此区域的建设未来必将收获更多的政策福利;而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政策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其发展潜力自然被各方看好,故而,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项目签约量之和位居全国第一名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辽宁省和河北省签约量也都超过了20个,由此可见,环渤海地 区的气候正在形成,发改委《关于印发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通知》的发布亦是顺应时势。整体而言,基于PPP签约数量这个线索,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发展 格局已初步显现出来,这是对投资者的指引,亦是对政策的良好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