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起开讲:草色遥看近却无——个人投资者眼前的股市之路
开年9个交易日,3天千股跌停,股民含泪询问股市扶贫办电话。非常态的跌势里,投资者肉痛地体会了不利因素叠加放大的市场风险,而监管者更应清醒:制度仍有漏洞,监管仍有不力,甚至证监会人才也有危机。股票买的是预期,只有优化市场与制度预期才能凝聚人心。
黑色星期一,1317只个股跌停
1月11日早盘,沪深两市双双跳空低开,沪指报3131.85点,跌幅1.71%,深成指报10656.9点,跌幅2.13%。开盘后低位震荡,盘中航空板块发力,沪指跌幅一度收窄至0.67%,但无力翻红。临近午盘,沪指加速下挫,跌逾百点。午后延续低位震荡走势,14时15分之后,沪指再次跳水,跌幅不断扩大,报收于3016.70点,下跌169.71点,跌幅5.33%,3000点岌岌可危。深成指报收于10212.46点,下跌676.45点,跌幅6.21%;创业板指报2106.36点,跌幅达到6.34%。两市成交合计6642.1亿元。截至收盘,跌停股达到1317只,2400余个股告跌。
自1月4日开盘至今,九个交易日内,股市、汇市就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大戏:上证指数再度失守3000点,人民币汇率也经历了先跌后涨的巨幅波动。开局之惨淡史上罕见。于是早早跌停的股民们调侃自己称,“看了大盘才知道自己多了一个藏族名字——仓又嘉措”。
2016年,史上最惨开局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A股指数熔断机制正式实施,两市开盘后连番跳水,下午沪深300指数接连熔断,股市提前85分钟收盘。
1月7日,新年第四个交易日,两市低开先后触及5%和7%两档熔断阈值,停止交易,全天交易时间不足30分钟。四天四次熔断,书写A股历史。
面对暴跌,证监会1月7日早间紧急发布《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规定自1月9日起,持股5%以上大股东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减持,但是减持数量不能超过上市公司总股份的1%,同时要提前15日发布预减持公告;当天晚上,饱受争议的A股熔断制度被紧急叫停。三大交易所联合发文,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A股指数熔断制度。1月4日上线,1月7日晚间被叫停,A股熔断机制仅仅维持四天。这项夭折的新政为中国股市创造了两个纪录:最短的交易时间和最短的制度实施时间。
1月8日,A股终于喘定止跌,上涨1.97%。但由于1月4日和7日两个交易日暴跌,致使当周跌幅达到9.97%,创下20余年来沪指新年首周的最大跌幅。
1月11日,是2016年的第6个交易日,沪指自1月4日当天开盘的3536.59点一路暴跌至昨天的收盘点位3016.70点,跌幅14.7%,创业板更是自2706.28点暴挫至2106.36点,跌幅高达22.1%。6个交易日,A股三天上演千股跌停,场面之惊悚,史上罕见。
1月13日,两市小幅高开后震荡上行,盘中一度涨逾1%。但之后指数开始在多空双方的纠缠中震荡向下,午盘沪指收平。午后,两市开始加速下行,沪指失守3000点,虽然券商股一度扮演护盘主力的角色,沪指也一度收复3000点并顽强翻红,但无奈反弹不力。临近收盘,沪指再度跳水至2949.60点。
1月14日,早盘大盘整体呈现震荡格局,沪指一度逼近2850股灾低点。但后来迎来强势反弹,最终沪市以3007.65点收盘。
2016惨淡开场,大盘走势飘忽不定。这说明中国股市目前依然是散户市,哪怕机构也是散户操作思维,缺乏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总是以短线炒作,短线博利差来赚钱,因此市场的波动性才会那么大。
熔断机制为何水土不服
尽管折腾了四天的熔断机制暂时退出了舞台,但为何在境外市场看似运用得恰到好处的“冷静机制”,移植到中国A股却变成了一台大型“绞肉机”?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否则“熔断2.0”过不多久依然可能出现在中国股市里。
第一,阈值太低。
“熔断”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保险丝”——为了防止电流过大,烧毁电路甚至造成火灾,当电流达到某一峰值时,保险丝就会义无反顾燃烧自己,“熔”而后“断”,切断电流保护世界。而股市的熔断机制正如保险丝的作用一样。不同于保险丝的是,股票还会受到投资者预期的影响,熔断机制还有“磁吸效应”。也就说,当大盘跌到3%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会因为担心触发熔断无法及时卖出股票,而选择提前卖出,进而导致股市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跌。这就好比在保险丝上裹了一层隔热材料,正常的热量散发不出去,进而导致保险丝热量积累太快,尽管没有到阈值,也提前熔断了。
据统计,2011年以来,沪深300指数波动超过5%有105次,超过7%有33次。这意味着5%和7%的熔断阈值对于A股而言,并不能算很难触及到的极端情况。因此,在市场整体预期偏弱的情况下,熔断机制在中国频频被触发也不足为奇。
第二,市场环境不同。
熔断确实是一个对市场具有冷静作用的好机制,但是,好机制能不能发挥好作用,还要看有没有好环境。如果环境不好,机制再好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从中国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熔断机制一推出就两度使用、最终被迫暂停的现象,并不稀奇。因为,推出熔断机制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条件也不具备。
首先,中国的涨跌停制度,就是一种熔断机制。美国、韩国等国家所以实行熔断机制,是因为放开了涨跌停限制。也就是说,如果不采用熔断机制,可能会引发股市崩盘。但是,中国目前实行的是10%的涨跌停限制,不仅与熔断机制的5%和7%相差很小,与很多国家推出的熔断机制,也有差距。如日本设置三级触发阈值为8%、12%、16%,韩国为8%、15%、20%,巴西、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和泰国的第一级触发阈值均为10%,而第二级触发阈值则设为15%,以20%居多。因此,在10%以内再设立一个5%、7%熔断点,等于是在激活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而2%的熔断点间隔,更是让投资者和管理层想跑、想救都没有机会。
再者,投资者格局凌散。发达国家的股市,从总体上讲,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散户只是补充,或者说不是主力。因此,无论是股市向上还是向下,都比较理智。而中国股市,主要以散户为主。散户的最大特点,就是跟风或恐慌。也就是说,当股市出现向上现象时,就纷纷跟风炒作。而一旦股市出现下行,就恐慌出逃。运用熔断机制,从表面看,可以避免股市深跌。实质上,却会加重股市的恐慌情绪。
面对熔断机制的“闪断”,管理层在竭尽全力维护市场稳定、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如何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弱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全球总需求减弱,全球流动性逆转,全球资产收益率下移,全球资产配置荒,二是股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股市估值整体下移,价值重估,泡沫挤压,三是工业品降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的态势不破不立。去年股灾后本人建议散户休养生息,现金为王。反弹是少数机构投资者参与的,不适合个人投资者。反思去年六月以后的思路和行动,最好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