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的减税效应评估
财税体制改革是未来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其中“十二五”期间推出的“营改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专业分工不断细化,营业税对于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阻碍逐渐显现,因为营业税以纳税人全部营业额为课税对象,随着流转环节的增多,营业税税负也不断增加。要推动和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财税部门通过营改增致力解决传统营业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问题。
随着2015年年底全行业完成营改增期限的渐近,啃下剩余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这四大行业的硬骨头后,“营改增”将完成收官之作,并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增值税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放水养鱼”效果明显
随着财税制度改革的不断加深与“营改增”影响范围与力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税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起到了“放水养鱼”,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的作用。
从2012年1月1日“营改增”在上海试点到现在“营改增”已经全面推开,产业链减税效果持续体现。“营改增”是一项既利在当前又功在长远的制度安排,也是一项谋一域而促全局的重大改革,它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消除了重复征税,优化了税制结构,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税制环境,对产业转型、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等具有深层次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改革红利。
今年是“营改增”的第四个年头,也是计划中的收官之年,但四大行业户数众多、业务形态丰富、利益调整复杂。然而,从时势发展看,“营改增”箭在弦上、刻不容缓。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营改增”从根本上动摇了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从重构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来说,“营改增”是财税体制改革第一紧迫的任务。
“攻坚之战”稳步推进
营改增落地实施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往往超出企业的预期且越往后难度越大。尤其是金融业是非常复杂的,对于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业务类型复杂和交易量巨大的大型银行而言,难度前所未有。首先,营改增不是简单的税种变化,而是一场将对银行绝大多数主要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其次,营改增将同时影响银行业全部业务线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工作流程;再者,对于大型集团企业而言,营改增落地实施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转型;最后,IT系统改造是营改增的重点难点工作。
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在营改增之前购建房地产、营改增之后卖出,如果无特别的过渡政策,企业会在没有进项税抵扣销项税的情形下缴纳增值税,造成较大的税负提升。在不动产的金额较大,税率上涨明显而不能对进项税进行抵扣的情况下,营改增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将直接反映于企业的利润等指标上。
虽然营改增将令四大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必须明确的是,营业税最大的弊端是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存在重复征税,而增值税则通过进项税抵扣,避免了这一问题,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对消费者,避免重复征税意味着最终商品中的税负减轻了,促进消费的作用显而易见。对于企业,意味着能够完全从市场需求出发来投资,而不再顾虑更多投资是否招致更多不合理税负,这正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
减税效应逐步显现
近几年实施营改增的行业中,大多数行业产生了减税效应。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营改增”共减税110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直接减税600亿元,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502亿元。另外,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共计509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94万户,占18.47%,小规模纳税人415万户,占81.53%。今年是“营改增”第四年,从2012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减税4848亿元。
营改增将降低所涉及行业的税负,并且减税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著。在“营改增”全面完成后,如果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税率,整个“营改增”改革实现的减税规模可能达到9000亿元左右。短期内,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税负未能下降,主要是因为新的增值税税率高于之前的营业税税率,同时企业可抵扣的项目不足。随着企业购买更多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投入品,减税效应将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