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底稿不好赖我咯?
什么样的底稿是好底稿,怎么做一张好底稿,有很多前辈、很多公众号都会讲。但我发现,很少有人讲:我们为什么没做出一张好底稿。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人手少。
到了项目现场,经理对三个组员说:你做资产科目,你做负债和权益科目,你做除了收入、成本之外的损益科目。于是,大家开始埋头刷底稿。刷到最后,会计知识的精进可能有限,但excel的各项操作技能是绝对纯熟的。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时间少。
动不动就是三天。三天还嫌少?如果一个人三天做三个科目,这个时间要求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三天要做的何止三个科目,有时候一天就要刷出三个科目的底稿。助理们哪里还有时间去问这个东西是什么,会计处理为什么,审计结论怎么样?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资料少。
不是我们要什么客户就给什么,甚至有时候不是给不给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没有,现场统计么?等客户统计完了,项目组早就撤场了。帮客户统计么?海量的资料和数据仍然靠excel么?光录入原始数据要录几天?其他程序还做不做了?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要求少。
要求少还不好?嗯,要求少不好。经理说:“就按照上年的模板做吧。”做完了。经理说:“为什么没有那张表?为什么要做这张表?为什么?”你总不能回答:“因为上年没有做。”于是只好去补程序。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经验少。
这个程序到底要做不要做,做了是否多余,不做是否存在风险?检查的资料要不要全部复印,如果不需要,那哪些必须复印?这个“结构性存款”是什么东西?这个“包干工资”又是什么东西?我的审计说明应该怎么去扼要地说明?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复核少。
复核的过程是经验传递的过程,但在项目多、时间紧的年审过程中,一班助理做底稿都做不过来,一个经理复核底稿能复核多少?复核了写下的复核记录又有多少,复核的是否及时,问题更正过程中又有多少说明和指引?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哔哔的多、干活的少。
同事的底稿一有问题,就有人说:“这也能出问题?”同事举手请教问题,就有人说:“这问题也问?”嗯,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别一整就是别人都在玩泥巴,就你一人在那里开天辟地。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我们没见过传说中的好底稿。
反正就是每张底稿都有毛病。没有大毛病,也有小毛病。有病就得吃药,但一看这药方——“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并用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得,还是病着吧。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出一张好底稿?因为底稿都是自己的好。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什么是好底稿,理论上说开去,说一本书也能说。但审计是实务,实务就有各种因素左右,理论到现实的这一大步,要考量项目本身的风险、审计资源的调配、业务人员的能力、被审单位的配合、报告完成的时间,而不同的人去检视这些因素的时候都有各自眼光。审计说明写多少、怎么写,资料要哪些、不要哪些,底稿要素多一个、少一个,这有时候真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可以分高下,但分不出对错。
我们做不出一张好底稿?
不,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去完成一张好底稿。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