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不要问怎么编底稿
不问怎么编底稿,那问什么?
问怎么做程序。
审计最核心的工作不是编底稿,而是做程序。有了程序,就有了底稿。
举个销售费用的例子。
如果你问:销售费用的底稿怎么做?那答案应该是这样的: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凭证检查表、截止测试表。
如果你再问:这些表怎么做?那答案应该是:可以参考中注协的底稿编制指南。
但如果你总是对一个会计科目这样发问,那财务报表审计最终就变成了填表格。当然,年审季比较忙,助理们只能抓紧时间填表格。但是等年审过去了,底稿也都装订完了,可以试着这样对一个会计科目发问:
——这个科目是什么?
——这个科目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确认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还是以销售费用为例,我们试着回答一下这几个问题。
——这个科目是什么?
销售费用,核算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由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经费等。
既然这个科目核算的是上述内容,那我们首先是不是需要先看看,被审单位的销售费用里有没有不属于销售费用核算的支出?每一项目的支出又是多少?
于是,就有了一张明细表。
——这个科目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我们考虑它是不是满足完整性的要求。因为管理层可能为了虚构利润而少计费用。其次,我们考虑它是不是存在跨期确认费用的问题。因为管理层可能为了虚构利润而推迟本年度费用的入账,将本期的销售费用计入下一会计期间。第三,我们考虑它是不是真的发生,比如是否存在虚构广告费来掩盖支付的销售回扣的问题。
——确认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对完整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对销售费用分解后进行分析。这种分解,包括了在时间序列上的分解和在项目序列上的分解。月度销售费用波动是否存在异常?各项目的结构占比是否存在异常?两年对比是否存在异常?与销售收入的波动是否匹配?异常波动的项目能否得到合理解释?
于是,就有了一张(也可能是几张)分析性的底稿。
对于跨期确认费用的问题,我们要实施截止性测试,去翻翻凭证、发票、合同等等这些原始资料,资产负债表日前几天的看看,资产负债表日后的几天看看,还要把检查的过程记录下来。
于是,就有了一张截止性测试的底稿。
对于发生的问题,我们要实施凭证检查。可这一年的凭证这么多,难不成全都查么?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助理们领的工资也有限,咱们一般是不会全查的。我们要做到高保证,可以保证到85%或者90%,就按照这个比例选择结构占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凭证抽查,把检查的项目列明,检查的结论写清楚。
于是,就有了凭证检查底稿。
这个科目的审计程序大致就做完了,问题也检查完了,底稿也编制完了。
然后,我们回过头再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个会计,我要通过调节销售费用来完成利润指标或者进行一些相应的其他操作,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既满足利润指标的要求,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还能够让审计人员找不出问题呢?我这些操作,在项目上选择哪个操作比较好?在时间上,是按季度分步骤操作比较好还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一次性操作比较好?
然后再翻回头想一想:我现在不做会计了,我又做审计了,如果被审单位的会计就像我做会计的时候那么做了,它是不是一个问题?它是问题我怎么能查出来?如果我们查不出来,这个风险是否足以影响我们的审计结论?
最后,还是回答一下怎么编底稿这个问题。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没见过底稿,当然不知道怎么编底稿;没见过好底稿,当然编不出好底稿;有了好底稿却不会分析好底稿,当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好底稿。
一开始编底稿,最好多搜集一些底稿模板以及中注协编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然后对这些底稿模板进行对比分析,就同一科目中不同的底稿部分试着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有这个表,而另一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没有?为什么这个事务所要求进行这项分析,而那个事务所没有进行分析?这些差异的表格对应的是哪一项审计认定或者审计程序?
看过了这些底稿模板之后,等到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再结合着具体的审计程序和具体要求,短时间里编出一份简洁大方、利落美观、满足基本要求的底稿应该是不会太困难的。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