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视角看世界:IP这个鬼在会计上怎么处理?
昨天我们分析了IP到底是个什么鬼?洋名字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早已经存在的事物——知识产权,基于热钱热点炒作的需要,被单独拎出来并被赋予了这么一个新名字IP,一时间众人热捧(或许要不了几年就变成了捧杀),尤其是在文化创投行业及影视领域,纷纷攀比炫富谁家屯的IP多。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对目前热炒IP不看好,他认为,现在的IP热就像“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一样,将会有无数热钱被忽悠得栽在这个热词上,因为并非所有的“IP”都有可被开发成电影项目的潜质:无论什么故事,若要在大银幕上呈现,它必须“可拍摄”(能转化为电影视觉语言),“可融资”(有人愿意砸钱投拍),“可营销”(具有足够的卖点说服投资人砸钱),“可观赏”(影院愿意排片,观众愿意买票)。这几个要素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比如最近热映的《大鱼海棠》,从2004年梁旋的一个梦引发,到2016年上映,跨越12年。中间的历尽波折,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都比最初的那个种子IP的诞生艰难地多,所以,IP从购进(或构思)到最后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网络资料显示中国每年会拍出600部左右电影,但有70%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上映。
因此,这个IP仅仅是一颗种子,能否种出树,并长大结果,果实还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路漫漫其修远兮!
周铁东在《号脉电影》中曾总结过好莱坞电影产生的三个源头:其一是好莱坞之外的素材,如小说、戏剧、新闻报道或报告文学,甚至流行歌曲或电子游戏等。这便是目前在中国炙手可热而在好莱坞早已成为行业事实的所谓“IP”。在好莱坞,通常作家和制片人或制片公司之间经谈判而签定关于IP的选定协议书,制片方付给某一文学财产(剧本)的所有人(作家)一定的选定费以取得在一定期限内独家开发或出售该文学产权的权利,包括投拍剧本的规定期限、资金到位的规定期限,最后购买剧本的规定期限或者延长选定期的条款以及费用。选定协议通常是文学财产被开发成影片的第一步,也是作家出卖自己剧本的第一笔收入。这便是目前中国的“IP”爱好者们所谓的“囤积IP”了。
作为会计人,可能会意识到囤积IP的巨大风险,但更要知道IP应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那IP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都有初始计量与确认、后续计量,终止确认三件事。通常情况之下企业是购进的IP,有明确的成本支付,因此该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价值是以历史成本,也就是以获得该IP的支付对价作为初始确认的成本。同时,行业规则购进的IP通常有一个期限,比如5年,也就是说IP是有期限的无形资产。但对于网络IP的版权购买公允价值是多少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我没有查到权威的说法。比如六六的双面胶:
而由剧本改变成的电视剧版权价格近几年飞涨,相应地好的IP价格一定要在水涨船高。
因此,IP的初始计量是购入成本,比如初始购入成本1000万。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借:无形资产——版权1000万;
贷:银行存款1000万
后续计量:根据合同年限摊销;同时考虑到IP变现的巨大不确定性还需要考虑该IP是否具有减值迹象,如果有,则要计提减值准备;
假定合同期5年,直线法摊销,无残值。则摊销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200万
贷:无形资产摊销200万
假定第三年末,企业确定该IP不再具有开发价值,放弃进一步开发。则全额计提减值准备400万。
借:资产减值损失400万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00万
等合同期结束或者由于企业放弃进一步开发而终止确认,对该IP进行终止确认的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摊销600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00万
贷:无形资产1000万
对于该IP带来的收益就是能够改编拍片并成功上映后的收入,显然投资期长,而且风险大,后续追加成本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初囤积IP的购进成本反倒占成本比例较小。所以,囤积IP属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投资,不定哪一个IP就能火起来了,因而囤积IP也是广撒网捕大鱼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