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老子道德经中的那个税字
如今的人们对于税字自是耳熟能详。对于政府征之于人民的财货,税字的概括力己经可以辗压其他的表达方式。可在古代,税的主流化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甲骨文、金文乃至《诗经》中是没有这个字的。便是毛公鼎中那个"赋”字,都是有争议的。入、征、宾、贡、助、彻、贮、租,迭相出现,直到《周礼》完成对贡、赋的初步标准化界定。
诸多迹象表明:税这个字,在西周还未出现,或者未被广泛使用。
所以我有一个推断:税字极可能是在初税亩中创造的一个新字,或者启用了尘封多年的某个字,来定义这种征于田亩的新课。税有禾字边,颇有提示性,它是征之于农作物实物的。近二百年后秦国也来过这一手,号称初租禾。
到了春秋,王权渐衰而霸权日张。天下诸国也被分为多个文化带,文字形态都难统一,何况名物制度了。先于鲁国初税亩的管子,对税收现象的用语是籍。略后于初税亩的晏子和本就在鲁国且整理了春秋、亲自记载了初税亩的孔子,却很少用税字,宁肯用敛字。
距离初税亩最近的先秦思想家是老子。他是楚国人,在周王室供职。写《道德经》时,仍然是在周王城的范围内,因为关尹是周的散关令或函谷关尹。考虑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鲁之间的文化谱系应该是相通的。但王室对诸侯的税收行为甚至是税收名物应该有一个消化过程。而老子本人对于具像的财税意群也未必会有多大兴味,所以,论及天道、养生并旁及治国的《道德经》,用不到这个税字是可以理解的。
可《道德经》偏偏就出现了税字。"人之饥也,以其上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语感上,逻辑上,气韵上,都不像有什么问题。历史上,也没有几个学者觉得有违和感。
可这个税字仍然是可疑的。在老子帛书甲本乙本中,这个字都不是禾字边的税,而是走之旁或足字旁。古书虽多假借,可既然有了定本的字样,不应该再造一个别的吧。
而且,这个字变成后来版本的税,也不是经过了后儒尤其汉儒的校勘训诂,而是后汉郎顾在其一篇上书中径直改写为税造成的。三国王弼为老子道德经做注,也便在第七十五章改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如此说来,道德经中这个税字,干脆就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当然,张舜微把这个字解作类于隧的意思,确实不如当成税那么顺遂。
不过,即便这个字不是税,老子的财税思想依然清晰可见。更何况,上取食,也可以视为敛税啊。
战国以后,税字己经大大流行。孟子甚至可以说是很著名的税收学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