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晏子的财税心计

李胜良 / 2022-07-14
文字 正常
  • 标签:
  • 税史勾沉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正德幅利,薄身厚民一一晏子的财税心计

     

    与姜太公初封齐国的纵橫捭阖、管子相齐的左右逢源不同,晏子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那段光景,齐国的国势己经大不如前,甚至到了"季世"的边缘。公室日益衰微,私门坐大,大夫专权,礼崩乐坏,国运靡常。内有乱臣贼子兴风作浪,外有晋、楚、吴等大国跃跃欲试。三君皆是庸暗之主,居危思安,爱狗、爱马、爱鸟、爱奇花异木、爱打猎出游、爱美女佳酿、爱靡靡之音、爱巨冠长履、爱宫室台榭、爱受阿谀逢迎、爱施严刑重敛。面对如此局面,晏子勉力而为,勇于担当,对君上犯颜直谏,对权臣舍死相争,对各国不亢不卑,对如日中天志在代齐的陈氏申以礼义,为挽救齐国江河日下的颓势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确实做到了行补三君,不辱使命。晏子死后被谥为"平",也是对他未让齐国遭逢重大灾殃的肯定。不过,晏子死后不久,一直蓄势待发的陈氏就完结了姜齐的国祚取而代之。

    世易时移。如果说管子的财税谋略是开放性、扩张性、进取性的,晏子的财税取向则是收敛性、内蕴性、保守性的。为了贯彻"内安政,外归义"的自卫路线,晏子汲取太公、周公、管子思想中的柔性成分并扬弃其中的炽烈因子,强调为政以德、崇礼惠民,努力营造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的五伦和谐,倾力呼唤民不思迁、农不离田、工商不失本业、小官不渎职、大官不倨慢、掌权者不侵公利的本色本分,尽最大可能维护先王开辟的既定秩序不被颠覆。

     

    晏子针对公、卿、百姓这三股最可能变乱齐国江山的政治力量,设计了指向性明确的财税纲领,并附加了说理透彻的宣传预案,一是正德幅利,二是薄身厚民。前者干预公卿,后者施惠百姓。

    "正德幅利"是晏子的财富伦理学说,有着很强的宿命色彩和因果逻辑,对于那些总会炫惑于神秘力量的侥幸成功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甚至震慑力。他说:"夫富如布帛之有幅也,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大意是说:富贵这种东西,就象布帛一样,是有幅进行制约的。幅内的部分是正当的,越过这个幅就要出问题。一个人要确认自己的幅,并正德以幅,不越雷池。你看那死于非命的庆氏,他的封邑那么多仍然贪得无厌骄奢放纵,远远地跨越了自己命运的幅,所以他败得很惨。大富大贵而身败名裂的例子有很多,就是因为蕴利生孽,私利积藏太多而不知收敛和让渡,幅被撑得很满,结果遭到了反嗜。你不愿把利益分给别人,百姓必进而自分。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做到利不可强,姑使无蕴,益民之利,信守其幅。这样一种理论反映出相当的财政意涵:贫富务求平衡,过度的两极分化必然造成对社会安定的威胁,并危及昧财专利者。毕竟,"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纪乱民失,危道也。"晏子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一个佐证:当时的齐国,乱象丛生,危机自伏,而居于高位和漩涡的晏子竟能高寿善终,不能不与他多次退还封邑、自降俸禄因而积下的贤名有关。弑杀齐庄公并连杀三位太史的崔杼,面对晏子的凛然就范,二度熄灭了杀心,就是因为"民之望也,杀之舍民"。

    这个理论应用在治国领,就是要"权有无,均贫富",坚决杜绝暴征其私、征敛无度、厚藉敛而不以分馁民的无礼行为。因为"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晏子不厌其烦地向齐君进言:"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商旅绝,玩好充,家货殚。"邪气上升,怨气爆棚。这样发展下去,如不及时补救,迟早撑破幅度,自取灭亡。后来,齐景公感受到了事态的严重,下命令"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放宽统治,撤掉关口、除去禁令、减轻赋税、豁免债务,尽最大限度让利于民,避免征纳关系链条的崩断。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晏子这一理论的最大受益者,却是陈氏。当陈、鲍二氏联手斗垮栾、高二氏,土地、财产收获颇丰。陈桓子接受晏子"正德幅利""蕴利生孽"和让为美德的劝说,毅然把自己分到的部分献给公室,并将自己的部分封邑分给齐国公子公孙,又打开自家仓库救济贫穷孤寡的百姓。晏子惊诧,陈氏的悟性太强,举一反三,因得民心而更加强大,公室与陈氏的竞争越来越处于下风。他悲哀的感觉到陈氏代齐的结局:"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惠于民。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陈氏在封邑内以小斗敛赋而以大斗施赈,完美演绎幅利理论,这让本意是抑制卿室、加强公室的晏子哭笑不得。

    为了帮助齐国巩固民众,挽救民心,晏子又高扬"薄身厚民""宽惠慈众"信条,并身体力行。他不仅反复陈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以民为本也"的道理,而且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敝车疲马,谦让自持,节俭力行,清廉操守,刻上饶下,先民后身,谋度于义,事因于民。对于"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导致"民人苦病,夫妇皆沮"的悲惨,他不单单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冲冠一怒。有一个例子特別典型:有一年,齐国连降17天大雨,洪涝成灾。景公不闻不问,依旧笙歌达旦。晏子奏请救济无果,遂将家中粮食分发灾民,车马器物置于路边供人取用,然后赴阙厉言申斥,并以自己纵容主上沉湎享乐不恤灾民为失职,跪拜之后,挂冠而去。景公心折,星夜追赶,诚恳赔罪并明令赈灾。一场大失民心的危机,终于化解。

     

    管子晏子,俱为齐相,却有很多不同。孟子说:"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苏辙进一步引申:"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二人都无愧社稷之臣,一助齐兴,一救齐衰。管子以轻重为术,称霸诸侯,却免不了会用一些非礼的权谋;晏子以礼法治财,纵能富民安众,却缺少恢复国际领先地位和国家掌控力的适用手段。管子主张"官天财",晏子则力主勿逼山林、勿逼山泽。管子追求"仓廪实",晏子则讲究"府无藏、仓无粟"普施于民。止役轻税,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前者减少了收入,后者增加了支出,又放弃了山林川泽的专利,那收支缺口如何筹措呢?这便是晏子理财思想的局限了。好在二人都做到了限制条件下的最佳,各逞所学,同属"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不背民以为行"的国之干城,堪当后世敬仰。晏子曾赢得孔子九次赞叹、墨子二次称道,因而被认为兼有儒家和墨家的惜民风范。

    李胜良

    作者
    • 李胜良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
      微信公众号:岦泩良言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