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同项目的内控也不同
俄乌冲突事件还没结束,但到目前为止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例如面对乌克兰的难民,欧盟出乎意料之外的团结一致同意接收难民,哪怕预估难民数可能高达700万以上(2-28联合国估计会超过520万,并模拟难民流向),而叫嚣得最大声的美丽的国却不太热衷,至少没上新闻,个人猜想这移民国只想要接收对美丽国有用的社会精英,而不要普通老百姓。
同一个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样的现象,或许是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但却不一定能明白个中的差异要如何面对。
为充分说明个中差异,以企业食堂的食物管控为例,有一种普遍的情况是「浪费食物」,例如打了两碗白米饭,却只吃了半碗的量,其余的就倒在厨余回收桶,这样的情况是属于浪费,而构不成「偷窃」或「拿走」;很多企业面对经常这么做的职工,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管理问题;而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中,确实经常可见,那么这种浪费食物的情况若发生在两岸的企业,又是什么样的内控表现呢?
我年轻的时候,待过的工厂对所有的职工都是「免费供应工作餐」,而工厂的食堂不容易出现所谓的「浪费食物」的情况;倘若出现厨余比较多的情况,多半是因为菜品烹饪不当导致职工不能接受。之所以这么容易管理,是因为我们从小大都被教育不能浪费食物,一部分原因是二战结束后,大人们刚脱离二战期间食物得来不易的阴影,所以谆谆教诲我们不能浪费,即便饭碗里面的一个饭粒都要吃干净;另一部分原因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要求要「惜福」,不可以浪费。
后来台湾经济起飞了,有少部分人出现浪费食物的情况,社会教育就出现「浪费食物」就是「过度消费自己的福气」的说法。这样的说法,细细思索也是没错,因为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就是造成企业的负担,进一步缩短企业经营寿命,等于扼杀自己的前程。
1998年我第一次踏上祖国领土,在工厂中看到很多所谓的农民工在食堂就出现很严重的「浪费食物」的情况,一方面是碗里面多数出现没吃干净的饭粒,而且数量还不少,另一方面还出现前面说过的打了尖尖的白米饭,却吃不到一半,其余的都倒到馊水桶。
几经探讨,得到的第一种情况(饭碗中出现没吃干净的饭粒)的解释是要有余,一种类似年年有余的寓意。第二种情况的说法就很杂,有对工厂管理泄愤的,有感觉可以吃那么多结果菜品味道不好就吃不下的,有故意的....
于是,最后改成发餐券,按点数扣钱,在工资中给出一个60元伙食补贴,也给60元的餐券;也就是说,从此员工要多打白米饭就要用餐券买,浪费就多花自己的钱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措施,就把浪费的情况控制下来,但也因此我曾经被部属当面埋冤「你们台湾人特别小气」。
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小气就小气呗。
搞过食堂的预算管理的人大概都会知道,白米饭一般按人头计算,而基数则是每人天四两大米,这是一个平均数,电子厂的女工多,所以可以三两大米为基数;其实三两或四两都不是大问题,重点在于「不浪费」。而同为同种、同文化的两岸,一边用惜福来提醒,一边却用扣钱来控制,这就是同一个项目,在不同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控制方法。
这里面的心得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讨债鬼」变成「报恩的人」,这里的讨债二字对应的是一种世俗的说法:「小孩有两类,一种是来父母报恩的,一种是来向父母讨债的」,讨债用台语来念就是「浪费」的意思。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如何让一个浪费的员工变成一个懂得惜福的能与公司同心的人,这对所有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基本技能。
讨债二字,字面与深层的意思,就可以让管理变得不一样,就是文化差异,这就是管理人员要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