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的创新从何而来
前天,我听到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雪化了是什么?
有人说:雪化了是春天,当纯粹的洁白褪去,便是五颜六色的浪漫,生机勃勃。
有人说,雪化了是泥土,不会留下一丝洁白的痕迹,洁白的背后,是泥泞的黑暗。
但是老师会说:滚犊子,正确答案是水。
这是我们的标准化教育带给我们的,水是唯一的答案。
这就像我们学习会计的时候,要做账,做报表。
成本核算要先进先出,要加权平均等等。
但是其实从最新的收入准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未来的趋势,也许就是全部个别计价,个别核算。
未来的会计估计会越来越多,估计的是未来可预见的变量,比如退货率,比如可收回的款项。
未来的会计估计会越来越少,少的是各种因为复杂而做出的核算方式。
比如我曾经见过的一个服装企业,它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个识别标签,就像是我们的二维码,很小,很不起眼,但是这个标签上,记录着这个衣服上的每一根线,是来自于哪一批货,何时采购,何时领用,采购价格,记录着它在车间的所有的流转。
这就像之前我说的sap的系统,它可以记录你的每一个操作笔记。就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在线文档,可以记录你曾经操作的每一个版本。
这样的一个系统上线之后,我们还需要那些所谓的加权平均吗?
回来说,其实这就是雪化了的问题。
有人觉得,春天、泥土,太文艺了,你得具备文艺细胞。
实际上,这不是文艺,而是标准化的教育对创造力的扼杀。
这种扼杀,在审计底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很多人做了几年审计,还是不知道怎么识别风险
原因很简单,底稿模板本来是一项好东西,是帮助我们建立审计思路的工具,可是偏偏,底稿把我们都培养成了做底稿的劳动力。
而且,还不是合格的劳动力。
所以,这种劳动力很廉价。
市场是感性的,社会是感性的,财务也应该是感性的,审计也应该是感性的。
我们之所以感性,才会区别于机器
而我们财务审计,目前最缺乏的一项东西,就是感性。
我们习惯了从工作第一天,就把自己变成生产机器,做账,报税,做底稿,出报告。
因为会计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事实上,会计确实应该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我记得曾经,一个老会计,因为账面上一块钱的差异,通宵达旦,检查公式,检查表格,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一块钱
有时候我就想,为了一块钱,通宵达旦,到底值不值得
也许值得,也许不值得
我一直觉得,这种理性,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
很多人抱着一番热情来到事务所,想来学习
实际上,事务所只是一个培养劳动力的地方
而且即使是劳动力,大部分其实也是不合格的
前几日一个朋友问我,事务所工作几年能去企业做财务主管啊
我觉得她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她没有问财务总监,没有问财务经理,仅仅就是想做一个小小的财务主管。
我说,三五年足矣吧
然后我说,但是大概率,你做不了
她说,工作了两年跳财务,感觉跳不过去
我说很正常,因为这完全是两种工作
其实自己反思一下,两年的时间,很多人其实连底稿都没做明白,更别说报告啊,管理啊,分析啊,风险啊这种东西。
到了企业,你会报税吗?你懂税务政策吗?你会跟专管员打交道吗?你会做账吗?会做报表吗?会给财务总汇报吗?
你凭什么?
我从事务所工作了三年多的时候,第一次跳去企业,也是从会计做起的。
当然,因为你有更好的基础,所以你可能学习能力和增长能力会比别人更强。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所谓的身段,去沉下去做账,研究报表呢?
朋友又问:我看现在市场出现好多财务分析都学python的?
我只是说一句:你先知道财务分析是什么,财务分析在分析什么?
如果你还不知道,就去网上搜一下财务分析经理的JD吧
创新和发展,永远不会来自学校,也不会来自事务所
因为这些地方并不会教你做什么创新,有什么新的思考,他们只想让你看懂工作说明书而已。
我看到之前山东的一所高校,要开设智能财务的教育,并且开始实施了
我看了他们写的方案,无非是在课程上加设了一些所谓编程之类的课程,所谓信息化的一些课程。
其实,一旦智能化到来,对我们财务人的世界没有本质的影响,我们改变的可能仅仅是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景,我们依然只是智能化工作场景下的一台工作流水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