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不断的试出来的
昨天有朋友问,转行来做了审计,虽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审计本身也很迷茫。
其实对于很多审计人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回归审计本身,不盲目的追求项目和底稿,而是追求客户的价值体验。
也就是,能看懂客户。
所有的审计能力都是试出来的,重点在于试错的成本是否在你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之前我跟一个朋友聊起,说为什么很多项目经理看起来水平也不怎么样?
其实不是不怎么样,有些人干的不错,甚至底稿写的非常好,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给他升级,但是实际上,他确实很多问题没遇到过,很多行业没有审过,当他面临一个新项目新行业的时候,就是一种新的探索。
如果他觉得每个项目都一样,都是那些底稿的话,大概率这个项目经理的能力不怎么样。
审计需要无畏的探索精神
当然,无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先进行微创新,比如审计方式,审计思路,审计底稿。
切不可押上全部身家“赌一把大的”,这不是无畏,而是作死。比如我们曾经设计的审计系统,颠覆了目前现有的excel的方式,因为我们主张不要做底稿,主张风险导向和评估,结果一下子,大家谁都不知道怎么做审计了。
不做底稿了,大家好像工作就没了。
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为什么审计思维要创新,安安心心的做底稿不好吗?
因为商业模式在创新,审计的是客户,审计的前提是懂客户。
创新不是敲锣打鼓,其实只要稍微的在工作中做一些改变,哪怕就是一张底稿,你的工作就一下变得不一样了。
创新的是什么,就是如何懂客户。
这些年,很多很多的审计员,报告出完之后,对客户的商业模式,市场,产品,定价,管理,营销,人员,风险等等,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报表上的数字。
这种情况下,首先是无法发现风险的,因为风险是隐藏在数字之中的,而背后不仅仅是业务,还是一些列的运营、管理、关系等很多因素。
所有的舞弊都是来自于人的意志和意愿,他们既然想舞弊,就必然会把所有的账目做好,作为审计,在现场那几天,如果只会看账做报表,基本就等于是浪费时间了。
其实现在的很多审计,所谓的审计报告,就是在纸上谈兵,却忘记了创造审计的内在价值。
那么如何去做审计的创新呢?
首先,还是从项目入手,项目的需求是什么?
是年审,还是专项,需求不同,做法一定不同。
是上市公司,央企,还是非上市公司,主体不同,审计方法和程序一定不同。
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规模不同,审计方式和底稿也一定不同。
但是这些公司为什么要审计呢,他们想被审计吗?大部分公司应该不想被审计,但是为什么又找你来审呢?一定是因为外部的需求。
其实这个外部的需求,目前大部分情况,都会给客户带来不舒服,比如很多央企,我去给他们讲课,做项目,他们都会来问我,审计怎么搞,怎么办呢,怎么应对,怎么应付,怎么能把审计熬过去。
其实多年来,我们面对客户的这种不舒服,很多审计人都没有想过改变。
我的很多客户,点名了让我去审,原因很简单,我让他们很舒服,一旦他们舒服了,他们就会把平时工作中的各种不舒服都告诉我,然后我让他们舒服。
让他们舒服的是什么,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一直难以解决,或者困惑的问题。
其实对于客户来说,由于他们常年在一家企业工作,对很多风险的认识不清,所以他们工作起来存在着一些弊端,或者一些受限,其实我们手上有很多现场的小工具,小方法,小模板,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其次,改变固有的范式。
我很喜欢模板,又很烦模板。
因为我觉得工作确实需要模板,但是这个模板应该是一个提纲,给你指引,给你建立思路。
而不应该是一种固化的模板,为了填数字而填数字。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大家对底稿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的表格做完,做全。
实际上,越是做的全,填的全,所有表格都填完的底稿,越是没有什么价值。
做审计,审的是一个企业,那么起点一定来自企业的痛点,是一种未被发现或满足的需求。
简单来说,所有的风险和舞弊,都源自对客户需求和痛点的理解。
把审计做的,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做成了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这样的审计大概率得不得价值,也会让自己陷入迷茫区。
那么如何了解客户呢,底层一定要扎实。
首先了解公司概况,知道公司的规模,适用的政策,和基于常识和经验的判断,因为同类的公司,大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做法和模式。
历史沿革,关注的是公司历年的变化,尤其是关注股权的瑕疵。
组织结构,了解公司的管理结构,治理结构,内控,人员等等。
业务方面,他的销售模式,采购模式,生产模式。
如何销售的,渠道是什么,定价怎么定的。
如何采购的,谁来采购,如何比价的等等。
总之,你必须了解客户的产品,用户的模式,营销的模式和收入的模式。
这是第一步,也是审计的基础。如果你对产品都不了解,都不知道这个产品为什么能挣钱,那么你审什么呢?
然后就是试错了,不同的行业,差异太大了。
比如最近我的感受也特别深,我最早做审计,在北京,客户几乎都是央企和上市公司,后来来到上海,客户几乎全是外企。
再后来,客户变成了美股的中小企业。
最近几年,半导体,高科技,互联网,网红平台,电商。
最近的一个项目,惨不忍睹,一个在线自媒体的小微企业,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财务一塌糊涂,收入规模做的却不小,其中的风险自然而知,你怎么办?
不同的项目,审计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你的经历越多,每往前走一步,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
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调整。
我准备,把这个项目为背景,给大家讲一下,如果一个企业连账都不可靠,怎么办?
对于审计来说,或者财务人员来说,我们要回到审计和财务的本质,不是盲目的工作,而是去探索其中的价值。
既然已经选择了一条明日之路,就一定不会是今日最狂躁的风口。
这条路需要时间,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
财务、审计,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有爱的、有温度的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