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的财务政策有那些
常见的提问
微信群里面经常看到小白提问有关固定资产的入账的问题(东北的朋友可能会说「下账」)(如下图),这不,连我一个老同事(其实是我以前的部属)也来电询问类似的问题,这也让我深深的感叹,我以前没把他们教好。
会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断定该企业没有制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政策,也可以合理推定该企业的内部控制实在不怎么样,因为这样工作自然应该是财务主管份内的事情(有人说是财务总监的工作),而管理者不知道要运用80/20原理,自然管得辛苦而且很容易毫无头绪。
固定资产的政策何处寻
网络上曾经有写出《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政策是什么》的文章(如下),但那几乎就是站在税务局的角度来写,而且重点都在讲「加速折旧」的规定,可以说就是把税务法令再说一下而已,根本不算是财务政策,顶多就属于「主要」税收政策。其他财税老师也有类似的文章,不过很多也是宣导500万一次扣除。
可以说,坊间、微信群、公众号、甚至抖音,谈的政策都是税务局的税收政策,而不是企业内部控制上的政策。
会造成国内这么多企业不知道要制定固定资产的财务政策,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导致软实力跟不上;第二个是企业的老板贪便宜造就「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注1)的情况发生;第三个是财税老师没站在企业的角度给答案。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太多学子是手心向上(拿来主义)。
为何没人教?
我初次碰到的祖国的会计员是在1998年,他们说要把食堂的锅碗瓢盆入账到「低值易耗品」,还说要月月盘点;我好奇下仔细询问并向当地的注册会计师求证,才知道那是苏联时代的会计教下来的,为此我还特意从东莞的乡下地方跑到广东省会的购书中心买了教科书来细品(那个时候的书真便宜,不像现在)。
前年,我好奇心又起,跑到书店翻了几本畅销的「会计学」(但是没买,因为齐老师很穷),不论是本土的还是舶来品,都没说要制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政策。
所以真不怪那些学子们不懂。
为何一再提学子?因为老板们都喜欢用便宜替代那些老师父。
为何要制订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政策?
如果企业都把「耐用财」入固定资产,也没人会说有错,顶多就是被财税老师说不懂管理而已,这里面的差别在那?就好像把20元的订书机、1800元的凭证装订用的钻孔机、单价9800的激光财务凭证装订机都列入固定资产一样而已。一开始企业初设时的资产添置流程比较简单:
购买⇢收货⇢付款取得合法凭证
然后,感觉不能随便那个人都自己买来报销,于是指定专人负责购买,于是有专责的采购,产生了职能分工;但又不能每个人都一句话就让采购到处买,于是要有申请单,而且经过使用部门主管确认是该部门需要的,于是流程就变成如下:
申请⇢审核⇢购买⇢收货⇢付款取得合法凭证
这个专人购买又产生新问题,有人会说没比我买的便宜(言外之意就是有问题,什么问题,您懂的),于是高层讨论后决定,要想让供货商报价后经过三家比价,且经过高层签准,于是流程又变成如下:
申请⇢审核⇢供货商报价⇢评比、审核⇢购买⇢收货⇢付款取得合法凭证
(为节省篇幅,此处省略两万字。)
前面的专门人员、部门负责就是组织分工的政策(职务不可以过于集中原则),而货比三家不吃亏就是采购政策,这些就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点的设计,这些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资源优化、防弊、保质保量、确保会计信息准确等目的而设计。
该有些什么政策?
个人参与企业管理时,主张至少要有成本的定义、资本化的条件、耐用年限的设定、残值率、汰旧更新的年限等五个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政策。
1.成本定义
我的定义是「使成本标的物达到可供正常使用之前的一切支出,包括应付而未付的项目。」
这个部分税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参考,基本符合,例如:
*外购的,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自行建造的,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融资租入的,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为节省篇幅,此处省略百余字。)
2.资本化条件
也可以说是门槛,税法规定单价不高于5000元的,可以在当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一次性的在所得税前扣除;企业要自己定2000元,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企业要定单价高于2万元才列入固定资产也不能说不可以,但在不考虑500万一次扣除的问题,就有税、会调整的工作。
资本化门槛的设置是管理上应用80/20原理,用最小的管理成本去管住能管、可管、该管的设备。因为固定资产对企业来说后续的工作有折旧、日常保养维护、部门(移)调动、汰旧更新、报废、出售等工作。
3.耐用年限的设定
内地的书本与税务局喜欢说是「摊销年限」,反正就用多少年的意思。有专门管理设备的部门的企业,会针对各种设备的使用上,多少年是总使用成本最低、效益最好、提高的服务质量最好。以运输工具(例如货车、汽车)为例,当高于5年或20万公里的时候,使用总成本开始节节高涨,祖国税法规定是4年,所以绝多时的企业不容易发现这个问题。
我以前服务过一个企业有五个财团股东,他们要求所有的设备都以三年摊销,因为他们的概念是所有的投资如果不能三年内回收投资就不值得投资,所以除了土地、厂房外,都是3年摊销,也因为这样做折旧工作时候就要两栏位表现税会数据。
4.残值率
简单的说就是最后处理的时候的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可以固定百分比,可以是定额;要特别说明的是,不一定就是正数。有些设备不能用或不想用的时候,是要找专门的施工队伍来拆掉,那可是花钱的不是收钱的,例如「烟囱」。
两税合并前,外资的残值率是10%,内资是5%,合并后倒是放开不强制,企业要说全部都没残值也可以,反正企业随便卖多少钱,都是其他收益,账务反而简单。
5.汰旧更新的年限
这不是与摊销年限一样吗?不一样!
很多企业信奉勤俭持家,所以过了摊销年限还继续用,想要效法先贤、前辈的节俭精神。但,很多电器产品不及时更新,就会发生类似2013-11-25河南商报报道的洗澡一半发生热水器起火引发火灾的情况(注2)。
所以,消防队伍的专家就建议如下的设备要设定绝对要更新的年限:
彩电、空调——8年
煤气灶、洗衣机、电热水器——8年
电冰箱——12年
电饭煲、电风扇、微波炉——10年
电脑——6年
电吹风——4年
其实这数据还是看一下购买时候的说明书,像我这几年买的电风扇都只能用两年,啥牌都一样;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像我前房东租给我的房子的空调就超过10年,开起来比战斗机还响,时凉时暖,还到处滴水,太可怕了,一个月的电费超过300元,搞得我坚持又忍耐,等房租一到期立马搬家。
不知不觉超过2500字,让读者耗费超过7分钟,这是不对的,下次改进。
总之,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政策至少要有成本的定义、资本化的条件、耐用年限的设定、残值率、汰旧更新的年限这五个,而且是要与各部门主管与专业人员一起讨论确定,不能自己一意孤行。
注1:可参考蒋开平老师的推文《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注2:2013-11-25河南商报新闻中《女子洗澡时家中失火 没穿衣服就狂奔下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