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内控与管理会计
管理源自企业需要
甲某看准市场潮流,设立了个体户A销售山东大馒头,采购面粉等资材都是甲某与其家人向供应商B电话订购,到货后签收B的送货单,再由甲某的夫人乙某支付现金。流程就是电话订购➔签送货单➔入库➔支付现金(供应商签发《收款收据》给乙某)。
这样的流程对众多小微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代理记账会很习惯厂商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以下简称A简易单据)作为入账的依据,仅有极少数的个体户会计会加上厂商送货单,也就是个体户的职工签名确认的厂商送货单+厂商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收款收据(以下简称A完全单据)。
对外而言,A完全单据明显优于A简易单据,然而对A来说交易内容是一样的,但因会计与记账的观念不同,导致前者给外部单位(例如税务局、注册会计师)有着管理比较完善的观感。
增加内控是因为人多了
因为山东大馒头的质量与口感深受消费者喜欢,顺着市场潮流很快的从个体户转型成为X有限公司,企业内从业人员也由当初的夫妻店铺形态,因为不断增添职工到成为拥有一百余职工的中小型作坊。原本甲某身兼销售、生产、库存管理的情况,也因为职工加入转而专注市场营销,将配送、生产、库存管理交由聘任的职工担任。为因应实际需要,采购面粉的资材的作业改成:仓库提出申请➔办公室文员电话订购➔仓库点收货物➔签厂商送货单➔乙某支付现金。
原流程:电话订购➔签送货单➔入库?支付现金
新流程:仓库提申请➔办公文员盘点确认、电话订购➔仓库点收、签厂商送货单➔乙某支付现金
作业流程除因应夫妻店转变成小作坊外,也因为职工人数众多,脱离了「目视管理」的最大程度,所以X公司的订购由甲以目视面粉存量后自己电话订购,改成仓库提出申请后,由办公文员盘点确认后再电话订购,这个申请、盘点确认就是内部控制的形成,分别标志着仓库管理的善尽应注意(库存量)与办公文员盘点确认属实(证明仓库的善尽应注意事项)后电话订购。
因为竞争对手以次品低价竞争,低价形成市场期待,A公司只能降价迎战,但还继续坚持工匠精神不销售次品;后来竞争对手被举报以次充好,造成市场监督管理局出手整顿。A公司有感质量管理的重要,于是设立质量管理员,原采购流程就多了一道验收合格才允许入库。
旧流程:仓库提申请➔办公文员盘点确认、电话订购➔仓库点收、签厂商送货单➔乙某支付现金
新流程:仓库提申请➔办公文员盘点确认、电话订购➔厂商送货仓库点收➔验收合格的签厂商送货单并入库➔乙某支付现金
新流程比较旧流程多一个「验收」,这就是属于内部控制的设置,于是A公司的会计入账的凭证就变成申请单+厂商送货单+验收单+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
再因为市场营销的需要(例如销售到中大型超市),销售开始出现赊销,于是甲某与面粉供应商协商,取得赊购的交易方式,以验收后的月结单为准,月结60天,并约定付款后供应商开具增值税发票给A公司。于是整个采购付款流程变成:仓库提申请➔办公文员盘点确认、电话订购➔厂商送货仓库点收➔验收合格的签厂商送货单并入库➔月结对账➔到期后乙某支付现金并取得增值税发票。
于是A公司的会计记录分成验收入库与付款两个,凭证分别是申请单+厂商送货单+验收单+对账单,与对账单+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倘若A公司的记账是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那么就落掉了「申请单+厂商送货单+验收单+对账单」的重要表现,形成只是「账房」而没有管理的会计。
提升效能而需要管理会计
后来因为A的营销量大,库存偶尔出现申购不及的情况,检讨后发现是申购的时点还停留在A刚刚转型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营销量的增减而有所调整。经过管理顾问咨询老师的协助下,设定安全库存量、一次采购量等公式,并安排针对采购条件、销售量变动较大等因素变动的时候,在生产、销售与采购组成的产销协调会议中检讨确定。这个安全库存量、一次采购量、产销协调会议的设计也属于内控设计。
于是A公司到此为止,采购付款流程与最初的电话订购、收货、付款比较,就有了安全库存量、申购单、办公文员盘点确定、签收厂商送货单、验收、对账等内控设定。而会计的账务中对外表现(如有必要)的会有申购单、厂商送货单、验收单、对账单、付款凭证,至于安全库存量、一次采购量、产销协调会议及其记录则属于A公司的商业机密。
上述过程演变,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小微企业转型到中小企业的过程,倘若有中小企业还停留在电话、收货、付现的情况,就属于企业的管理不佳,缺乏内控,更加遑论管会。
也可以说,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都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产生的,坊间有所谓的那个包括那个的争论,就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因为对财务主管而言,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管它黑色、白色还是杂色。
当肚子很饱的时候,面对美食就提不起劲,同样的,企业没有需求,你的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再怎么天花乱坠,一样没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