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
2014年,我第一次做财务经理,面临着企业的大变革,我第一次牵头全公司的内控建设。
那是我做失败的,非常值得铭记的一项工作。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搞复杂了,理想化和完美主义,犯了事务所审计的经验主义错误。
初创期的公司,讲究两个字:变、快。
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但是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脆弱,自然你也不可能给它穿上成年人的盔甲。
生存才是关键。
内控的建设,一方面,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设置更多繁杂的流程,这样会降低效率,这个阶段的企业要的是交易,要的是现金流,求生欲特别强。
另外,什么是内控,内控就是那些流程吗?
并不是。
给老板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这些都叫内控,因为作为初创公司,人数不多的话,完全可以以人控人,以人管人,这就是初创企业最适合的内控。
当企业进一步发展,曾经靠着创新速度建立起的优势就会慢慢消失了,这时候,企业需要加强运营能力。以人管人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当人开始变多,已经没有精力直接管理这些人。
这时候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
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是一个瓶颈,如果不能适应,不能突破,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风险越来越大。
很多企业,习惯了粗犷的管理方式,当需要突破这个瓶颈的时候,往往很难。
我曾经的一个客户,从白手起家,做到国内产业的前三名,始终没有内控的意识,最后在业务正在发展的时候出事了,没有内控,导致企业的管理乱七八糟,很多东西说不清楚,最后锒铛入狱。
从成长期到成熟期,企业需要继续扩大规模,并且探索更多产业和方向。这个期间企业需要建立内审,增加业务对内控的认知,开始关注和调查内部的舞弊。
对于成熟度很高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整个内控团队规模扩大,并且多方位的领域拓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风控管理制度,建立合规,这就意味着必须深入业务。
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财务风险、合规风险、产品风险、客户风险、交付风险,这些风险归根到底都是业务,作为一个部门的leader,做管理,做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要把握和管理这些风险,才能实现效益。
很多内审问过我,说内审做起来有些费劲,因为不受重视,自己写的方案和报告也没有人愿意看,发现的问题也没人听,其实这很正常。
因为你的公司发展到不同的阶段,对于内控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内审还是外审,在做内控管理也好,做内控测试也好,都要先关注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看到现状,也要看到未来即将进入的变化,才能做好审计。
内控是要赋能于业务的,建立内控手册 ,内控测试,都是要建立起内控的框架,把内控工作常态化起来。
从生命周期来说,企业的要想延长生命,必须经历转型,当一项业务衰退,主营业务不再成为主流,这时候企业就处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必须找到新的投资领域,我们看到世界上的百年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都做着完全不同的业务。
所有的内控都必须经过从小到大,从合规,到整合,到协同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就很容易出问题。
做内控,视野的认知非常关键。
不管做内控还是审计,一定要站在高的角度,才能做好。
否则你的视野就会受限,内控必须要站的高,看清整个环境,看清周边的情况,看清未来的风向。
我们一开始做内控,都喜欢关注细节,就像是三星堆的考古,拿着放大镜观察每一个细节和纹理,寻找内控的某个点的缺陷。
接着看到一个面,建立整个内控的流程和制度。
但是三星堆考古的目的,不是看到挖出的这些面具、瓶瓶罐罐的东西有多漂亮,而是要纵观整个时代。
内控也是一样,我去挖一个内控点,不是针对这个点,而是针对整个石头,它的形状,它的环境,它未来会被吹向何处。
有时候,在我们眼中,觉得这个内控有问题,那个内控有问题,都是很片面的,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
内控到底要怎么做呢,攻还是守,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其实要根据实际情况,内控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企业现阶段的管理和发展。
内控是一种态度,一个企业如果形成成熟的职业体系,必然会经历很多,业务的落地,人才的搭建,资源的整合,运营的机制。
尤其是,内控是一项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除了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这也是对内控人员更高的要求。
所以作为内控,一定要关注人,关注情绪,内控管理,很多时候管理的不是一件事,而是管理的一些人。
尤其是,内控其实是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一种意志,很多人做内控郁闷的不得了,原因就在于,你没有与老板同频,你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单方面的想做出一些东西而已。
如果老板的认知没有达到,你要做的,首先是影响老板对风险的认识,这种影响,你要想到如何通过内控或者内审,创造价值。你必须要找到这样的一个切入点。
用内控去创造价值,就一定要深入业务。尤其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模式的发展,对于传统的财务职能冲击非常大,变革内控审计方法,学习利用新技术,才能找到赋能业务的切入点。
内控一定要有抓手。
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落地,一定要找到抓手。
通常抓手有两个,一个是建立制度,建立流程,因为有了制度和流程,就会自然的产生控制点。
内控在做什么,其实就是根据这些控制点,量化每个控制点的风险,如何量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根据这个点画的表格了。
第二个就是跟钱挂钩,仅仅拥有制度和流程,是很难执行到位的,只有能抓住钱,比如绩效、奖金、评分等等,才能产生真正的抓手,才能让更多人重视,让内控落地。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内控之路漫漫
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