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KPI ⑤销售毛利率评分
指标定义
金三的税务KPI中第五个是销售毛利率 ,百度上找到定义与公式:
定义: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是毛利与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收入和与收入相对应的营业成本之间的差额。
公式:毛利/营业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其中毛利、成本、销售收入的数据均取自利润表,全部业务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指标意义
以政府机构而言,销售毛利率不能综合性的观察,因为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毛利率,同一个产业上下游的毛利率又有高低之分,例如家具业的一次产业(林业)没什么直接成本,毛利可能很高,木材贸易相对就在15%上下浮动,而二次加工(木方供应)又会高于木材贸易,家具制作的三次产业一般来说会有20%左右,但这样不代表会赚钱。
虽然毛利有高有低,整体而言贸易比较稳赚,因为不需要囤货;当带入「期货」概念的时候,有眼光的二次加工又能比肩甚至超越贸易商。
个别市的观测值可能受到产业集聚的影响,以省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不同县市的整体毛利率反映出经济受到景气的影响。
金三的KPI评价逻辑
在金三系统中,对销售毛利率的评估(参下图)是:
*利润率大于15%的,给予「100」分;
*小于0%的,给予「0」分;
*两者之间的,按比例计算,计算公式是100÷0.15×销售毛利率
以某市的金三的风险分析表来说,整个市的样本一共3302个,销售毛利率大于15%的有1340家占比40.58%,低于0%也就是亏损的有98家,占比2.97%,两者之间的有1864家占比56.45%。(如下图)
实务上的应用问题
评分的逻辑只是为评分而评分,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朋友都会知道,销售毛利率并不代表什么,尤其传统财务会计编制出来的财报。
一个生产制造业,产能稼动率30%与80%所反应的销售毛利率中,30%稼动率的销售毛利率自然比80%的低不少。30%与80%的财报分析就是一个分析,而且是为了给「普通的投资人」的分析;对企业内部而言,还不如BEP来的实用;我曾经面对「投资商」要求按正常产能编制,把停工的损失切割出来列入「管理损失」,这样的方式,投资商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是增加订单,还是投资设备,又或换个工厂经理,而不是听即将倒闭的老板胡说八道;但是那样的编制方式,会对财务会计人员带来灵魂拷问。
这就反应出销售毛利率没办法很有份量的反应企业的情况,但换个角度,可以作为「经营者」的绩效,例如台积电的良率(稼动率)就一直高于三星,所以正常情况下台积电的销售毛利率会高于三星。
决定销售毛利率的另一个因素是产品的属性,例如台积电的销售中属先进制程的比例高于三星,而三星又高于其他只生产成熟制程的晶元厂,所以如果拿这三种属性的半导体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来看,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当然他们的研发费用都不包括在销售毛利率中,从营业利润率就可以发现研发费用的身影。
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军工品供应商的毛利就会高于快消品的毛利,但营业利润率又不一定,这之间的利益纠葛是错综复杂的。
销售毛利率与自己的前后期比较,比较容易「编故事」,同产业之间的不同企业就掺杂经营能力与策略问题,而同产业的上下游之间就更说明企业在产业定位的问题与潜在替代品之间的腥风血雨。
总之,一个销售毛利率不能说明什么,可以说的部分,企业不肯说;愿意说的又隔靴搔痒。
有真实案例的人,脱敏之前不能说,否则牢狱之灾的阴影;等脱敏又成为骨灰盒,听众剩下TOM & 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