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苦恼的王老板
二次大战后,台湾的亚克力板的销售不管是厚的还是薄的,都是按一公斤多少钱来算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厂商的成本核算都是按公斤计算,因为买的原料是公斤,而产出的成品以公斤计算,加上边角料也按公斤核算。这样的核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属于「精明的商人」的。
这样的方式对于书读的不多,没有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企业家而言是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工具,既可以从原料进口价格的变化迅速换算出销售价格,又能掌握工厂的运营效率与效果。毕竟,绝多数的读书人在二次大战中战死的比较多,能存活下来且投身商场的确实很少,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将工厂视为「黑手」,不屑一顾。
有个王老板进入这个行业后,初期遵从行业规则都以公斤卖货,而一个刚刚踏入行业的新手来说,只能用价格来吸引客户,于是很奇怪的来买货的人都是买薄板的小作坊。一段时间后,王老板发现工厂是亏损的,这让王老板非常的苦恼。
单元成本分析看出端倪
后来王老板将亚克力板按不同厚度作产品分类,并进一步进行成本分析后发现,薄板的每一片加工成本高于厚板。
现代的财务会计人员都知道所谓的加工成本就是人工成本+制造费用。
王老板发现尤其是单位人工与机床成本,这个机床成本包括电费、设备折旧、机器的耗材与维修保养费用。因为一个小时的设备运转,能出的薄板与厚板的数量差异不大,换算后薄板的单位加工成本就高于厚板,这使得薄板的单位利润低于厚板。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行销管理
于是王老板改变销售价格,将薄板的价格提高、厚板的价格稍微降低一点点,影响所及就是薄板都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而且因为王老板的厚板调低的关系,导致同业只好跟着降低一些;就这样的手段,王老板的销售金额变化很小,但利润大幅增加。
相对王老板的竞争对手也就是王老板的同业接了非常多的薄板,而且因为薄板的数量挤压了厚板的生产空间,导致厚板又回流到王老板的手上;一段时间后,逐渐形成了王老板大量的生产厚板,而王老板的竞争对手生产薄板居多的情况;这样的形势造就王老板的原料用量高于同业,王老板又反过来跟进口商压价格,进一步扩大板材的利润。
这样的市场变化导致王老板利润增加,也代表王老板的同业亏损累累的下场,最后是王老板扩充产能并一一击败同业;当然王老板注意到行业内都是用日本的老旧机台,所以王老板扩充产能的时候,就舍弃便宜的老旧机台,而进口最新的设备,厚板的出板速度大幅提高,薄板的速度更翻倍,等王老板再接回薄板市场份额时候的成本就不会那么高。
最后等王老板成为行业领头羊时,再召集同业讨论后,改变销售方式为按片分厚度销售的方式,于是整个行业就都能有正常的利润,大家又继续开开心心过日子。
借鉴
王老板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调低厚板的行为,对同业来说就类似「倾销」的行为,只是对政客而言,肉都烂在锅里面,你一家工厂倒闭,员工会分流到王老板的工厂去,就业问题就没凸显出来让政府机构注意到;当时的商人没有倾销或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当然也是他们的成本核算过于简单导致到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等王老板拿下大量的市场份额后就开始改变生产要素(扩产、引进新设备、压低进料价格),竞争同业就只能看王老板的车尾灯与吃灰。
这样的案例被写入成本管理的教科书案例,而先打一巴掌再给甜枣的营销方式也被写入市场行销的典型,更赋予一些神话的色彩;王老板累积一定市场份额后,就是开始向上游整合,也就是跨入石化产业,摆脱三次加工业的红海,这样的过程又被写入「经营管理」的教材。而学者研究这样的案例时,也如同我2019-7-13发布于财税微波的文章《水面上你是享受乐趣,水面下则是生死搏斗》一样,不知道个中辛苦。
对财务会计而言,从事成本核算的偏少,而能去质疑产品分类的准确性的,更加少。这个案例想说明的是财务会计要有质疑的心,否则就随波逐流;当然要大胆的质疑,小心的求证,这过程可以参考我《水面上你是享受乐趣,水面下则是生死搏斗》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