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创新|通证经济下的纳税筹划创新
在上一篇《数字资产与纳税创新》中,我反复提及“通证”二字,其实A教育咨询公司卖的“不记名学习金卡”就是一种“通证”。数字资产与通证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联。
其实“通证”早在5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数字资产则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在区块链环境下,通证化的数字资产则更适合流通。在区块链平台上,我们能够让全新的数字资产以通证的方式交易、流通。区块链平台能够解决数字经济产业的问题,它帮助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即通证经济时代。在通证经济环境下,通证化的数字资产比传统资产能更快速、更安全地流通,并更能体现资产背后承载的各种“隐性权益”。
假如,2020年元月1日,王先生向A家具厂订制了一套红木家具,约定2个月后交货,并预付了10万元货款给A家具厂。
2月1日后,王先生因某些特殊情况,不想再要这批家具。王先生非常想退货,但又怕被A家具厂扣违约金。于是王先生找A家具厂商量。A家具厂则告诉王先生,他们针对其产品设计有一套通证模型,并建立了一个产品网上通证交易平台。 A家具厂将“王先生10万元红木家具的订单”数字化为“订单所有权通证”,并挂在“通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2月5日,一位李先生通过该“通证交易平台”支付给王先生11万元,王先生则通过“通证交易平台”将“订单所有权通证”转让给李先生。
3月1日,A家具厂将这批红木家具送至李先生,随货附10万元发票一张。(假设李先生对产品品质和价格敏感,而对发票不敏感)
请问:
1、王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应纳增值税?如果应纳税,那应按什么税目纳税?
2、王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应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应纳税,那应按什么税目纳税?
如果王先生的夫人——王太,恰好就是A家具厂的大股东,那么这个“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我想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有所犹豫了,不能确定了,总是觉得在哪里有点别扭。
当所有权与通证结合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突破边界的“资产暗物质”。通证的核心作用就在于流通,一旦通证流通起来,由此就可以创造出无限可能。通证经济的思维方式是先将实体资产转换为通证数字资产进行交易,然后再将通证数字资产转化为实体资产兑现。数字时代,通证依赖于数字环境,而这样的数字环境支持通证的流通。区块链技术就能够提供通证运行的这种环境,且区块链平台就是一种资产交易、交付、流通、收益的平台。
假如,小王和小李均为A公司的员工。A公司与员工劳动合同约定工资5000元/月,但A公司还与员工“口头约定”,如果完成合同工作之外的对公司有宜的事,公司则提供“员工贡献奖励”,而这个“员工贡献奖励”不是现金和物质奖励,而是用“工作量激励通证”表示的“贡献值点数”。
小王对A公司这套激励办法不以为然,只是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每月按部就班地拿5000元了事。但小李不同,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积极帮助同事完成工作、帮领导分忧解难,很快就积累了50000点贡献值。
两年之后,A公司出台员工激励政策,凡有50000点贡献值的员工,均可以5万元的价格购买公司1%的股权(假设公司1%的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价值即为5万元)。由于A公司发展潜力巨大,广大员工纷纷争购,小王也想买,但他没有贡献值。这时,碰巧小李准备要出国,手头缺钱。二人一拍即合,小李便将手头的50000点贡献值,以5万元转让给小王。然后,小王如愿以偿地认购了A公司的股权。
请问:
1、小李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应纳增值税?如果应纳税,那应按什么税目纳税?
2、小李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应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应纳税,那应按什么税目纳税?
3、A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应税?或是否有代扣代缴义务?
如果局外人刘老板,得知这个“好消息”过来搅局,说他愿意用6万元收购小李的50000点贡献值,那么这个“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我想看到这里,读者们是不是又犹豫了,不能确定了,还是觉得在哪里有点别扭。
通证可以变成一种资产,而资产也可以数字化为通证。而通证比资产本身具有更强的流通性,它能承载资产的价值在互联网中流动,并随时随地被验证,同时高流通性能带来高溢价,也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只将通证经济仅看作工具是不够的,因为它已经不是单单的技术创新,更是一种可被企业实际应用的、创新的商业发展思维和应用模式。随着通证经济的发展,依托于各种区块链技术,每个企业家都可以开发自己公司项目的通证,成为自己公司项目“通证经济模型设计师”。企业家通过通证打通了资产流通的障碍,有利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现需求和降低成本,能够更好地实现资产价值转化、变现。而纳税筹划人士所要做的就是设计与企业项目“通证经济模型”相配套的“纳税筹划模型”,并将通证经济中所蕴含的税收收益,通过创新的纳税模式提取出来。
通证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其所带来的创新机遇、掀起的创新浪潮,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与此同时“通证经济+纳税筹划”的大门正向我们徐徐打开……
后记:1665年,一场造成十多万人死亡的伦敦大瘟疫爆发了,各校停课,学生被遣散回家。牛顿也回到农村老家伍尔索普庄园住了18个月。表面看来,牛顿隐居穷乡僻壤田舍山庄之中,但他的头脑正掀起科学革命的巨浪。在1665-1666年躲避瘟疫隐居家乡期间,牛顿先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光的分解、流数法,还确立了第一、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有证据证明,那个几乎妇孺皆知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牛顿自我隔离”时期。
注:本文作者冷星系湖北武汉人,本文完成于作者“自我隔离”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