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话减税
1 减税效应
据测算,增值税税率每下降1%,大约会减税2000亿元,因此,从16%下降为13%会减税6000亿元,从10%下降为9%会减税2000亿元,合计8000亿元,6%税率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减税。全年2万亿的减税目标,增值税占了8000多亿。相当于2018年全国增值税总收入的13%,全国税收收入的5.12%,2018年全年GDP的0.89%。2019年减税,力度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仍然不改税收强劲增长的趋势。
2 谁受益?
但问题在于,这些减税,最终受益者是谁?
按照增值税的原理,如果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条件下,最终由消费者承担税负。这可能是通过降低税率影响价格的方式来实现。众所周知,商品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但是税收作为一个所谓的“楔子”,也参与价格的决定。因此,降低税率能否惠及消费者,要看减税能够“撬动”消费价格。如果最终消费价格没有下降,则减税可能被中间流转的企业吸收,消费者并没有直接得到减税的福利。所以,我们期盼2019年生活必需品降价,把这点福利“转嫁”给老百姓。
3 影响利润吗?
对企业来说,最关心的是减税能否带来利润的增加。那么,降低税率了,企业利润会因此增加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名义上是否定的,在实际上可能是肯定的。这是由于,我们特殊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将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完全排除在核算体系之外,即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和财务报表。从这个层面看,增值税属于“表外”。通过增值税来推导利润无异于驴唇马嘴。
那么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是增值税历史上形成的一套“障眼法”,其主要目的在于“既征了税,鹅又不叫”。在所得税和财产税盛行的时代,由于征税对象过于直观和明显,因此,总是遭到人民的反对,在这个时候,增值税“出世”了,诞生于人民动不动就上街的法兰西。对于抽象的增值额征税,人们一时半会还反应不过来,再加之有人挖空心思,想了一套词儿,让人乍一听,是那么回事,再细一琢磨,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可是到底是怎么回事,又琢磨不透,于是,也就自然放弃了继续追问的勇气,法国人的勇气和智商,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这套说辞仍然流行,其主要观点,一是增值税是“价外税”,二是缴纳税款属于给上下游企业 “代扣代缴”税款,三是这些税款本来就是税务局的。
4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每月可观的增值税款,可都是真金白银由企业缴纳的。连税务局都在测算各企业的增值税税负,说明,这个负担是确实存在的,那么你说它和利润没关系,逻辑上怎么也说不过去吧。可是在财务报表里寻寻觅觅,就是找不到直接影响利润的证据。可是这大把大把的税款,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呢?
税款是企业出的,这个很容易判断,缴纳增值税的时候,直接从企业的银行存款划走了。但是在会计记载中却没有经过任何的成本或者费用项目,而是简单、粗暴的拿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
如果企业确实收到了销货款,那么缴纳增值税似乎合乎逻辑,反正是“代扣代缴”嘛。试想,如果企业只是应收账款,并未实际收到货款,但是增值税纳税义务已经产生,需要当期缴纳增值税,那么,这部分只能由企业先行垫付,虽然可能会影响当期的现金流,但考虑到,后期再收款,似乎增值税的逻辑仍然可行。至此,“代扣代缴”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后期收不到款,成了坏账损失。那么,已经缴纳的增值税是不是可以退还呢?想多了。这部分增值税是不会退的。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的逻辑似乎有点问题。收的时候很痛快,理论上该退的却不能退。
那这个“表外”增值税,最后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一个难题,很难启齿,很难描述。似乎只有“现金流量”可以跟踪到一些信息,但又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于是在“自由现金流”这个名词中,增值税也象征性的冒了个泡。这如鲠在喉的增值税啊,也就成“谁难受谁知道”的难言之隐。
问世间,增值税为何物,直教人生死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