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学习中的“就这样”与“为什么”
前一阵子大家都在网上谈“增值税税率简并”的事,业界大咖们也都跟着一篇篇地发文章,猜这个税率该如何并,那个税率该如何简,简并之后,税率又有几档,分别又会是多少,一时间“标答满天飞”,猜得个不亦乐乎,你问我答,何等欢腾,翘首以盼,最后的“开奖”结果。当然,这个奖金是没人肯给的,但若有幸言中者,定又会被传为业内佳话,并以充谈资。
其实,“增值税税率简并”一事本身就是旧闻,其调子早在2016年5月1日之前就定了性,而本次旧事重提,也没见有多少实质性的“新亮点”。但即便如此,也引来如潮热评与竞猜,实属意料之外。
当然,我也免不了俗,在相关微信中留言道:
我们纳税人都早已习惯了“猜”税率,而不知可以“定”税率。
有朋友反唇相讥道:那你就定一个吧。
我回复:我是定不了的,还是留给“人大”定吧……
记得我大学毕业那年,是1994年,恰逢《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增值税基本税率定为17%。
实习中的我,打长途电话给老师,问:增值税税率为什么定在17%呀?又尴尬,又除不尽的,为什么不定15%、16%、18%或20%呢?
老师在电话那头沉吟了片刻说:这是政策制定专家,根据我国和国际增值税情况综合测算出来的。
我说,那是不是,这个17%的税率还会随着我国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呢?
那头的老师可能真有啥急事,随口说了句: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就这样吧。
便挂断了电话……
但经过多年以后,我也成了财税老师,但再也没有一个学员,像当年的我一样,问这样一个“傻傻”的问题。其实,这样的傻问题,我还有一大堆,如:
既然增值税是价外税,又不影响利润,且最终是由消费者负担,那讨论其税率高低,又有何意义呢?
主观原因造成增值税专用发票逾期的,为何不能抵扣?期限为什么不能再延长一些呢?
若增值税发票认证,也不能验证发票真假,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认证呢?
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不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也能收得上来?
借款利息的进项,到底是因为什么,不能抵扣?
…….
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些财税难题,总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就有意无意地,习惯性地,摆出一副“就这样”的表情,
从而让自己一次次,丧失多问一次“为什么”的机会,
最终,也总与正确的东西失之交臂,
还不忘随手给自己找一个说,“就这样吧”的新理由。
前不久正好看到的一句诗,他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即《苔丝》的作者)的《战后的平静》,这里面有一句话:
“世故笑着说,就这样。而天真却不停地在问,为什么?”
当然“世故”并不代表恶,“天真”也不代表善,
它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行为的定性判断,但它定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后果。
如果你总对自己、对这个世界说“就这样”,
那很可能,你的世界就会沦为“就这样”的世界,
但如果你不断地在心里问,为什么?
然后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对的答案,去行动,
并不断地问为什么,那你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并且因此改变这个世界。
(声明:本文某些文字抄袭于“罗辑思维”第200 期《超级个体》的部分内容)
——摘自《税醒堂笔记》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