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实务小案例分享—奖卡的故事(2)
这天公司售后客服Alice接到了个消费者电话,说是吃公司的“炒鸡脆”中了10万块。Alice马上意识到肯定是消费者受骗了,但是公司一向秉承为消费者服务到底的态度,Alice顺势问了下去:
“先生您好,麻烦您再确认下您购买的确实是我们公司的‘炒鸡脆’吗,由于‘炒鸡脆’知名度较高,现在市面上还有一些名称类似的商品,例如‘烤鸡脆’、‘炒鸭脆’……”
“真的是‘炒鸡脆’,包装袋我都反反复复看了十多遍了,奖卡上的电话我也打了,不过奖卡上的电话让我去总部领奖,太远太折腾了,我这边走不开,所以又打了包装袋上的售后电话再问问,有没有近点的地址可以领……”
“是这样的,我确认我们公司近期并没有举办类似的大奖活动,现有的抽奖活动最高奖也只是ipad一台。按照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金额也不得超过5000元。所有中奖活动我们都会在包装袋背面详细标明,不可能出现奖卡和包装袋上描述不匹配的情况。建议您检查一下包装袋上是否有被二次封口的痕迹……”
之后,该消费者略感失望地挂了电话,但是还是对Alice的耐心讲解表示感谢。否则下一步就真要“中大奖”了。
中午餐厅吃饭时,Alice正好看到了公司审计小秦,于是就此事闲聊起来。小秦听后并不惊讶,原来其经常出差,早就在异地买过带有虚假奖卡的方便面和口香糖,当时只是一笑而过,只是没想到公司的产品也摊上了这事。于是建议Alice和销售部领导讨论讨论,要不要就此事拟个发文,以告诫消费者谨防上当。
第二天,公司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都发布了相关公告。小秦很高兴,也暗暗为销售部点赞。
看文的大伙儿有没有遇到过更有趣的奖卡故事呢,有的话,欢迎找小编(扫描二维码)聊聊!
本公众号正处于设立初期,欢迎广大审友参与互动和讨论!您的建议就是我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