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实务小案例分享—奖卡的故事(1)
A公司为促进旗下快消品的销售,每袋快消品会有一定几率开出“再来一袋”的奖卡,奖卡为装在透明薄膜袋内的小卡片。该活动长期有效且中奖率稳定。A公司为了打开市场通路,按照自己的辐射区域共设置了20个经销商,经销商的日常业务之一就是从终端回收奖卡并向A公司兑换同等价值的快消品。
由于“再来一袋”活动长期有效且中奖率稳定,故A公司每月回收的奖卡数量也大致持平,纵有淡旺季之分,总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多。但是近三个月销售部突然发现B经销商的奖卡回收数量及回收率远超其他经销商,也超过了B往期的回收数据。难道是串货?但也没见B有投诉啊。疑惑中,总经理点名审计员小秦与销售部一起参与调查。
小秦与销售部再次盘点了来自B的奖卡,奖卡数量无误,且码放整齐----码放得过于整齐了,整齐得好像是来自于同一个印刷版面一样!小秦又把来自B的奖卡和其他经销商回收的奖卡做了下比较:除了可能由于批次的原因、奖卡颜色有点差异外,似乎没什么不同;另外发现了B的奖卡看似整齐的原因是因为全部撕去了原有的薄膜袋。
一时无其他头绪,只能去找B经销商。到了B处,B表示该奖卡为从二批C回收而来,又辗转到了C处,C表示该批奖卡来自个人D,当时D说自己在附近的工地干活,奖卡为从工人手中回收。但时至今日工地已竣工,施工队已不知去向,眼看就要无功而返。
反正也没什么头绪,那就在这附近随便转转吃个午饭吧!小秦提议,突然看到饭店旁边有家打印社----对呀!打印社!想罢一个箭步冲了进去。
“老板,你这能制小卡片吗?”小秦问。
“能呀,名片、明信片、台历都能做,何况小卡片呢。你要做哪种小卡片?”老板问。
“这样的----”小秦拿出一张没加薄膜袋的奖卡,“这样的能做吗?”
“我看看,怎么这么熟悉?哎呀,这本来就是我们店里做的吧,几个月前有个男的拿了个样,说公司着急做一批奖卡,要求还挺高,应该和你一个单位的。这个简单,但是X版起做……”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小秦紧接着在打印社老板处查到了之前做的卡片数量,与近三个月B的较往期多出的数据基本吻合;至于最初先入为主的“全部撕去了原有的薄膜袋”的想法真是差点把自己带到了沟里----根本没有薄膜袋啊!
回来的路上,销售部的同事都在问小秦怎么会想到去问打印社,小秦回答:“或许这就是来源于内审的直觉吧。”
其实大家都看出小秦在装X,聪明如你,看出小秦为什么会想到问打印社了吗?(文中有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