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企业虚假资质的外衣
撩开企业虚假资质的外衣之一
披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衣
企业使用虚假资质主要是利用满足国家税收优惠条件的资质,逃避国家税收。
我们先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说起。
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免税、减税和返还税款等等。这些优惠政策也让高新技术企业变成了一块“磁石”,吸上了一些“金属”和“非金属”。
某一销售公司经营保健品,年销售额已达亿元。为了减轻税负,公司刘老板就集思广益,让股东和高管人员出招。一位曾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过的生产部长,略知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建议注册一个高新技术子公司。可注册高新技术企业有门槛,怎么迈过去?刘老板又在饭桌上咨询了一位“行家”,经过点拨后,这个销售公司以技术产品开发的名义,花了5 000元,委托一家代理公司代办注册手续。仅一个月,就拿到了“某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执照。可这个“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还是从事保健品的销售,只是有了高新技术企业这个资质,近几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了。
撩开企业虚假资质的外衣之二
披着福利企业资质的外衣
福利企业是以安置残疾人就业为主的企业,国家对这类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很大。达到国家规定的安置残疾人就业标准,除了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都有明确的免税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多,向这靠拢的企业也就多。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安置残疾人就业,是逃税。
例如,某生产加工企业,注册时经“高人”指点,在当地挨门挨户收集残疾人的残疾证,然后通过民政部门的审核,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福利企业,拿着营业执照顺利地通过了税务登记,所有税收都享受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就是无税经营。残疾人也不用上班,每月发200元的“工资”。遇到政府、税务等部门到工厂考察或检查时,他们才把在册的残疾人喊来,或扮成看大门的门卫,或扮成仓库的保管员,或者在厂子里、车间里晃荡晃荡。让人满眼都是拄着拐的员工,摇着车的员工,甚至发着抖的员工,标准一个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政府高兴,为社会安置了这么多残疾人,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当发奖状。这个百人在册的生产加工企业更高兴,当年得到返还税款200多万元,发给残疾人的“工资”还不到15万元,付出比例没到7.5%;第二年获得返还税款300多万元,发给残疾人15万元的“工资”不到这个数的5%。相当“合算”。
还有通过企业变更,获得福利企业资质的。例如,某一家资产过两亿的普通生产制造企业——国家规定只有生产加工企业才能办成福利企业,所以这事都发生在生产加工领域,年收入近两亿,年纳税2 000多万元,单增值税就1 500万元,而账面利润不到800万元。张姓董事长兼总经理觉得税太多,利太少,就找专家进行税务筹划。专家随意说一句:目前我国的企业只有福利企业免税政策最多。一下子把张老板点通了,当即令人力资源部收集当地的残疾证,按程序报到省民政部门,民政官员谁不支持为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企业,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就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特别是酒喝好之后,主办官员一拍饭桌,“这是大好事,老子批罗!”因为福利企业享受“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征是一条线,征上来就算税务机关的指标;返是另一条线,返要从国库办理退税。所以,福利企业返回企业的税款,不影响税务机关的考核指标和业绩。加上张老板对税务机关的办理人员略施小惠,就楞把这个企业效益最好的一个工厂,变更为福利企业,一年获得上千万的退税款,且多数为增值税的退税款。
但这事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利益。因为增值税要在国家(75%)和地方(25%)按比例分配,国家实际没有收到那么多税,给地方政府的分成当然也会减少。至于张大老板是如何把地方政府的官员摆平的,那是私下的事了,我们不清楚。但可以判断出他们的方式,比如:每年给地方政府捐助250万元,这个数肯定略大于地方政府在税收分成中的损失数。不然,张老板摆不平。
撩开企业虚假资质的外衣之三
披着开发区资质的外衣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各地都成立了不同的开发区,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可以享受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24%或15%等。也正是这些低税率,把开发区变成了一块宝地,一些名不副实的企业,也挤了进去。
例如,某一公司的经营地址并不在当地的开发区,但投资人兼经营者考虑在开发区注册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就想办法把公司注册在开发区。注册手续是委托一个中介机构代办的,在一无足够的注册资金,二无开发区房产证明的条件下,中介机构收取了一定的代办费用后,竟顺利取得了公司的营业执照。从而使这个公司获得开发区企业的资质,享受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降到15%。
在开发区注册企业也有“大手笔”。例如,某一市成立开发区时,为了地方利益,竟把本市八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企业都注册到开发区,且用同一个电话号码进行登记。也正是这一个电话号码,让审计署揪住了尾巴。被稽查后补缴了不少税款,也处理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