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原理
涉及到企业与职工的交易,短期薪酬,就如现钱现货,人走茶凉;而股份支付呢,犹如“望梅止渴”;唯独“设定受益计划”,企业与职工有一种真正的互相依存,长生到老的温存。
二、设定受益计划特征
1、企业承担风险。中国有传说,彭祖活八百余岁,若能人人如此,企业支付颇多。人口寿命,离职率,死亡率,今后通胀影响等,都称精算风险,影响支付多寡,全由企业承担。而职工自己,只管健身,修他个长生不老之方!
2、时间跨度长。赵云30岁入职,60岁退休,退休之后以将军之身,体魄强健,活到90方休,前前后后数十年矣!
三、准则设计基本原理
1、赵云退休后所领黄金,在退休后列为费用呢还是在退休前列为费用?会计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当计入职工劳动期间的费用,这是基本规矩,若记为退休后费用,全成收付实现制会计矣!
2、会计理解为今日之待遇,30年后开始支付,当是企业一项负债而已,既然是负债,时间又长,当折现处理!
四、基本处理技术
1、请精算师测算赵云退休后寿元几何等等,将退休后预计支付金额折现到退休时点,这是一次折现。
2、将退休时点的价值均摊到30岁到60岁干活的这30年,这个主要是考虑会计分期,合理在各年确认费用。
3、由于均摊数是退休时点价值,还需将60岁的价值折现到30岁,31岁的,32岁······的价值,这叫二次折现。
每年计算得到当年入账价值,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既然入账是现值,那么这个负债就是带息负债,今后每年必生利息,利息再入本金,生生不息。每年年末,当以年初负债金额为基础,乘以折现率,将利息入本金,时间推移,到了退休时点,负债账面价值必然是退休时点现值。
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4、退休之后,倒已简单,假设每年年末支付黄金一坨,作负债偿还,则: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期初负债,本期同样考虑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按照上述规则,假设赵云果当活了90大寿,没有从蜀国辞职,也没有犯过政治错误,黄金价格稳定,也没有通货膨胀影响,各位想想,到赵云90寿终之时,也是咱们负债账面余额为0之时,多精妙的会计核算技术。
按理说,设定受益计划也就这么个事儿。
六、资产如何计价
现在会计,从理论上说,资产负债观受到更多重视,能够公允计价,都倾向于公允价值。设定受益计划专项应对资产,属于金融资产一类,就以公允价值计量。
七、报表如何列报
按照设定受益计划制度设计,相应资产与相应负债是深度捆绑在一起的。于是在会计设计上提出“对抵之后列报净额”的思路。
负债大于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右边列报为“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
但若资产大于负债,称为盈余,这个盈余是“净资产”了,理论上说,是总资产搞定相应负债后的结余,这时候再引入一个概念“资产上限”,可以理解为可收回金额一类,于是盈余与资产上限对比,孰低计量,相当于减值计提。盈余与资产上限孰低列报为“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
到此为止,资产负债表搞定。
八、对于管理层业绩考量
话说回来,财务会计就是搞定几张报表,上述已经搞定资产负债表,那么利润表如何搞定呢?
准则制定那帮人深感忧虑,这玩意儿的资产负债表计量,资产用公允价值;负债用现值,而实际上,现值也是模拟公允价值的一种理论路径。
大家想一想,风吹草动,公允价可能会如坐过山车,公允价值变动额如果全部计入损益,将会让管理层面对设定受益计划不敢下手,没有企业愿意施行设定受益计划,正如诸葛亮与主公刘备还有一那么场密谈。
诸葛亮:“主公啊,亮施计安天下,可这公允价来衡量国库丰盈,亮深感忧虑,主公不答应,亮将长跪不起!”
刘备乃人中龙凤人精,看出诸葛亮是以辞职相威胁来迫使其答应一个核心问题,于是拍了拍诸葛亮,言:“但说不妨,吾君臣之间,不必计较。”
亮心里明白,不计较是主公可以说,作为职业经理人,哪敢造次,于是诚惶诚恐道:“主公当知,公允计价,国库浮盈浮亏,纸面财富,但是那一纸损失,亮有10个脑袋,也不够国法处置,一旦有亏,张飞关羽,必杀吾矣!”
刘备听后,心中筹算,诸葛孔明果然有先见,但这个问题对于刘备,小事一桩,龙口开,道:“此等之事,不算丞相和众卿家政绩有亏,浮盈浮亏耳,日后自然会有弥补。”
会计准则制定者,领会主公之意,企业管理层不敢承受的风险导致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损失,不计入损益,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于是,关于设定受益计划,面临一个新课题,哪些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哪些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九、计入损益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根本思路
准则制定者,形成一个一致意见,企业主动作为的,计入损益;企业被动接受的,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大家考量后,还决定,此处其他综合收益,今后亦不得转入损益。
十、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形
引起公允价值变动的缘由是外在环境变化,企业被动接受,那么这类事件所引发利得损失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1、精算利得损失,若左慈炼丹成功,人人服仙丹,延寿800,这叫精算改变,未来支付增加,当增加负债现值,这一类,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2、资产回报。什么股票升值,基金涨价,债券派息,股票分红,统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3、资产上限影响,就是那个减值计提以及转回,也都别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直接纳入“其他综合收益”。
十一、计入损益情形
话说回来,这个设定受益计划,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观的运用。资产负债期初期末价值变动都归综合收益,上面已经搞定“其他综合收益”,其他事项导致,都要计入“损益”才是。具体来说,计入损益的有:
1、上述基本原理讲二次折现计入每年的服务成本(当期服务成本),年初负债按照折现率计入的财务费用;
2、企业修改未来支付金额,导致现值变动,计入损益(过去服务成本)。
3、企业取消设定受益计划,用相应资产弥补员工,结算利得损失,计入损益。
4、有个小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资产回报相关
资产回报短期看,惊险刺激,价格忽高忽低。但是从长期考查,比如赵云30岁到90岁这段时间来考查,你会发现长期回报其实就是稳定的复利增长模式,稳步上升!
准则制定者考虑这个现象,于是,决定让企业以每年年初资产价值乘以折现率,做一笔当期没有实际回报支撑的分录: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贷:财务费用
这也是损益!
但是,引发一个问题,上面咱们对于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都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了嘛,这儿借方又是一个资产价值增加,如何处理呢?
简单,让企业先做这笔资产利息收益的分录,再做那笔调公允价值的分录,调公允价值时,扣掉这里的资产利息收益增加的价值就可以了。
十二、总结
这设定受益计划,典型的资产负债观设计思路,先解决资产负债的计量,然后对于资产负债价值变化,都叫综合收益,将综合收益一份为二,一部分入损益,作为经营业绩,一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作管理层业绩计量。
这和我们日常会计刚好相反,咱们日常业务,是先记录,再列报,这儿设计思路是:先搞定列报,再谈分录。
蔺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