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内在联系
会计估计 模糊条件下的职业判断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不同点:
明确否 会计政策是明确的,会计估计是模糊条件下的判断
可选择否 会计政策可以选择,会计估计是“据实”估算,不具有可选择性
正如计划生育政策一样,二胎是放开的,这是政策,是明确的,人口数量是依靠统计模型进行“估计”的。
会计政策体现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但不一定是会计人员做选择,很多时候是准则制定机构给垄断了选择权,比如所得税会计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就是准则直接给“选择”了。当然,另外一些会计处理方法,是单位会计人员进行选择,比如存货发出核算方法。
在实务中,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是深度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出现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概念的模糊。偶尔看见上市公司发布“会计政策变更公告”:依据母公司规定进行折旧年限变更。这在逻辑上就有两大问题,一是折旧年限不属于会计政策,属于会计估计;二是会计估计不能根据xx规定,只能是根据最新情况做出最新的估计,估计结果与以往不同,所以才会变更。
从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主辅关系角度,将会计估计分为两种情形:
1.会计估计是在会计政策框架下解决具体数值问题(估计“数量”)
2.会计估计是为了明确会计政策运用前提(估计“性质”)
对于“数量估计”,大家容易明白。但是对于“性质估计”,会抽象一点儿。举例,有一个姑娘,有两个追求者A和B,她喜欢A讨厌B,注意,“喜欢A讨厌B”这是会计政策。有一天收到一束花,不知道谁送的,她在观察,盘算,思考,这花是谁送的呢?
她判断的结果是A送的。这个判断结果就是“性质估计”,定性问题。根据其判断结果,启用了“喜欢A”的会计政策,于是把花摆好,怀着美好的心情去欣赏,然后约A看电影。
如果她的“定性估计”结果是B送的花,那就会启用“讨厌B”的会计政策,将花扔进垃圾桶。
在这个案例里面,她喜欢A讨厌B,是明确的,是会计政策,花是谁送的,是个模糊判断,属于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