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心理因素推动形成谨慎性原则?
从思维上论证,人是理智的,但是现实中,人是情绪的,感性的,起码不是完全理智。
《财务会计理论》(第七版)(威廉·R.斯科特著)有一段话:“Hossain and List(2009)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一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他们能够完成每周的生产目标,那么就会获得80元的奖励。另外一些工人被告知他们直接被奖励80元,但如果未完成生产目标,则上述奖励将被扣除。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生产效率均有所提升,但后一种情况要高出1%。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来看,这似乎表明对于损失的担忧更甚于对奖励的期望。”
这个实验显示,人们对于失去的痛苦指数会大于获得相同金额的快乐指数。在第二组工人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80元奖励,因此会更加刻意的保护,而第一组工人得到80元似乎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奖赏,因此努力程度低一些。
在证券市场中,企业报告虚增业绩,投资者购买该公司股票后会遭受损失;同样,企业报告不切实际的过低业绩,导致股价下跌,因此而卖掉股票的投资者仍然会遭受损失。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高估业绩而引起公司高管及审计师被诉讼的案例比因为低估业绩的诉讼案例少。这或许和上面在工人中做实验体现的心理原理是一样的。因为高估业绩,投资者用“现金”(已经获得的资产)购买证券而遭受损失,这是一种失去的痛苦指数。而后面一种损失,至少在表面上,是将证券(还没有确定实现的价值)卖掉得到现金(确定价值)。
以存货为例,公司账面价值是100万元,如果可收回金额是80万元。那么,公司会计提减值准备20万元。
注意,这里的损失是“未实现”损失,是未来损失的提前确认。80万元更符合未来相关性,但是减值是基于估计而形成的,可靠性不足。同时,历史成本是可以验证的,可靠性比较好,但是决策相关性效用较低。
在这里,会计上的一对老冤家,可靠性与相关性进行了一次调和。但是反过来,如果账面成本是100元,公允价值是120元,为什么不增加账面价值呢?或许,就是因为高估业绩一旦造成损失,投资者痛苦指数更大。
这样就引出一个基本判断:经营失败的公司面临资产减值可能更大,因为计提减值,所以资产更多的倾向于公允价值,因此,经营糟糕的公司比经营优秀的公司,财务报表相关性更强。
本文提到《财务会计理论》一书,模样如下:
本书是从金融的角度来审视会计问题,适合会计理论研究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