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并的会计本质其实很简单
假设国庆公司出资1001亿元收购非关联方中秋公司80%股权。
中秋公司各种资产账面价值1000亿元,负债账面400亿元,权益账面价值600亿元。
中秋公司各种资产公允价值1220亿元,负债公允价值400亿元,权益公允价值820亿元。
如果咱们从一开始就站在合并一体化原则下,把中秋公司视为国庆公司的一个内部组成部分,而不是把国庆公司叫母公司,把中秋公司叫子公司,这样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
其实很简单,就相当于咱们买了各种公允资产1220亿元,承担负债400亿元,或者说咱们购买资产与负债组合公允价值820亿元(1220-400)。
咱们为什么按照公允价值计算呢?
国庆公司与中秋公司合并前没有关联关系,这就是一项市场买卖,只不过买的是资产与负债组合。就像咱们到超市买电视机,当然得按照公允价值记账,不可能按照超市原账面价值记账。
另外,这项组合的公允价820亿元,但是我们收购的是80%份额,也就是另外20%份额,820×20%=164亿元不属于我们的,这怎么处理呢?
这个164亿元作为少数股东权益,怎么理解呢,就是咱们把820亿元的价值全部搬回家了,这里面有164亿元权益价值属于少数股东享有的。
另外,咱们支付1001亿元,取得净资产公允价820亿元的80%,820×80%=656亿元,1001亿元大于656亿元,这怎么理解呢?
这就是商誉,咱们支付的超额价值理解为中秋公司是一个有机整体,有机整体相当于各种单项资产,还具有系统价值,额外组合价值。
因此,按照企业合并的理解,上述业务在国庆公司账面做下面一笔分录就可以了:
借:国庆公司各种资产 1220亿元
商誉 345亿元
贷:国庆公司各种负债 400亿元
银行存款 1001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 164亿元
这就是企业合并准则体现的非同一控股合并会计本质,视同为公允价购买资产与负债组合而已。
但是,现在的会计模式下,企业合并这一简单思想用一个很复杂的工具来实现:合并报表。
合并报表下是如何实现上述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思想的呢?
第一步,母公司确认长投1001亿元
借:长投1001亿元
贷:银行存款 1001亿元
第二步:在合并底稿将母公司与子公司报表简单汇总。
注意,这里的简单汇总,是按照子公司购买日账面值汇总的,相当于在母公司账面做一笔分录:
借:国庆公司各种资产 1000亿元
贷:国庆公司各种负债 400亿元
国庆公司各种权益 600亿元
第三步:在合并底稿将子公司资产调为公允:
借:国庆公司各种资产 220亿元
贷:资本公积 220亿元
第四步:在合并底稿抵消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权益
借:国庆公司各种权益 820亿元
商誉 345亿元
贷:长投 1001亿元
少数股东权益 164亿元
各位读者,你们把绿色的会计分录进行借贷方相同科目的合并抵消,就是上面橙色那笔分录,不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