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执业过程的会计处理思考逻辑
第一步:限定空间与时间(客户提出的问题)
审计师:
1,反复询问:
a:事情的背景;
b:限定的主体等;
c:限定的时间;
d:实现的目的。
特别注意:杜绝经验主义。打死不能说以前/别人这样处理的,牢记:以事实为基础。做审计的都是急性子,这点特别容易触发。
案例:
客户问题:a公司持股20%,派出员工到b公司担任监事,是否可以采用权益法核算?
审计师:a:背景:投资公司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持股20%只派出监事?
b:b公司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具体情况是?
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步:定位:先定位到某个会计准则,其中某一条。
特别注意:很多会计准则有适应范围的。准则与准则之间是有冲突的。
案例1:
客户问题:a公司持股20%,派出员工到b公司担任监事,是否可以采用权益法核算?
定位:明显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权益法范畴。
案例2:处置某项资产给合营企业,该资产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如何处理?
定位:涉及两个准则:一个是政府补助准则,一个是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第三步:对应差异。
特别注意:
要细节对应。
案例1:
客户问题:a公司持股20%,派出员工到b公司担任监事,是否可以采用权益法核算?
对应差异:“四 向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有权力主导被投资单位的相关 活动,从而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监事属于管理人员吗?这个时候可以查询上市规则、公司法等定义了。
第四步:实质与形式都到位。
到了这一步,我其实觉得实质重于形式有点扯淡了,应该是双方都兼顾。
案例2:处置某项资产给合营企业,该资产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如何处理?
定位:涉及两个准则:一个是政府补助准则,一个是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形式到位:
《政府补助准则》:第八条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确认为递延收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应当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当将尚未分配的相关递延收益余额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
结论:全额确认收益。
实质到位:
逻辑1:《政府补助》准则核心的原则为配比原则,ipad码字,国际会计准则懒得复制了。。。
逻辑2:《长期股权投资准》顺流有个未实现交易需要抵消,ipad码字,会计准则懒得复制了。。。
结论:确认50%收益,后续转回。
第五步:随大流。
一个是看同行业。比如行业都不干,你就不要干了。
一个是看领导。重大问题建议多咨询技术部等大神。
一个是成本优先于会计处理。不要搞得太复杂太抽象。比如控制权溢价等,真的很难解释。
第五步:选择最优会计处理方法。
一定是对企业有利的,你才选择。这个时候也需要注意:
1,一切从简,成本优先原则。不要搞死一个财务部门......
2,展望未来。不要现在处理爽,后面简直要命......
3,尽可能提升企业估值角度出发,比如利润啊,经营现金流啊,资产负债率,非经常啊等。
切记:做审计不是要搞死客户,也不是要发现问题怎么怎么,而是要尽可能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让会计处理对客户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