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百问百答(2):如何建立内控知识体系?
背景说明:
做内控的人经常会困惑:内控看起来无所不包,但又似乎很虚。内控就像一只刺猬,让人无从下手。
我的建议:
1、要有输出必先输入
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看到农机员放水灌田。刚开抽水机时只听见机器声不见水上来。农机员先要那个脸盆往出水口里灌水,灌到一定程度水才会喷薄而出。
人脑的工作原理也类似,要想有输出必先有输入。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可能生来就是专业人士。人脑相比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擅长“模糊运算”。因此,如果你IQ高,你可能比其他人更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但是,没有一哪来三!
2、从目标反推过程
要明白如何构建内控知识体系,首先要清楚,内控可以做什么事;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再思考你需要怎么样的知识体系。在我看来,做内控可以有三重境界:入门级→会梳理流程;进阶级→能诊断管理机制;专家级→能从战略层面解决问题。
比如,预算管理,入门级可以把预算编制、审批、分解、下达、执行、调整、分析和考核等全流程梳理清楚,把其中的关键控制点描述清楚。进阶级需要能够诊断企业预算科目设计、表单体系设计是否科学,预算控制方式是否合适。专家级会考虑预算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与战略衔接了吗?与年度经营指标衔接了吗?
比如,绩效管理,入门级考虑的是绩效考核的流程。进阶级要明白,绩效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扣钱或加工资,而是通过推动个人绩效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那么,绩效考核后有绩效面谈吗?有绩效改进计划吗?绩效考核结果与培训需求分析挂钩吗?绩效考核会反馈到招聘环节吗?专家级则是要去看绩效考核指标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比如,给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中收入和利润指标的权重占了绝对多数,那么,如何应对管理层的投资冲动风险?
再比如,资金管理,你可以只做做现金盘点、看看是不是出纳编了银行余额调节表的内控。你也可以去研究资金集中管控这个课题。谁说资金集中管控就不是内控了呢?
从上述所举例子可以看出,入门级最多只能解决财务报告和合规层面的目标,其对话对象是企业职能岗位。进阶级能解决经营效率效果的目标,其对话层级更多是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级解决的则是战略层次的目标,其对话层级是高管层。
要谈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你想做到哪个水平去:是围着流程这个碾子打转,还是成为与CEO一个层级的专家?
3、构建内控知识体系
如果你的目标是追求专家级的内控,你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去构建。我个人的体会是可以总结为一个词:博大精深。
博大,是指你的知识结构需要足够宽。首先,你需要对内控的基础理论非常熟悉。其次,凡是管理领域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和内控搭上关系。因此,你需要逐个去学习各个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如何检验你的基础知识是否到位?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是否能够和这个领域的专家做一次30分钟的专业沟通。
精深,是指在博大的基础上,你要对某些领域作深入研究。具体选择哪些领域,一看你自己的兴趣,二看你个人的精力和能力。
4、不要本末倒置
天才的99%来自汗水。不要希望走捷径。我发现在实务中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盲目抄模板。模板是过去项目经验的总结,当然可以借鉴,也应当借鉴。
但是,要明白模板只是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内控的基础理论(SO、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等)才是正餐。快餐吃过了很容易营养不良。你能保证原来模板里的东西都是对的吗?不能!!!你能保证原来的模板涵盖了所有的相关内容吗?还是不能!!!如果一个专业人员从职业发展的起步开始就习惯了抄模板,那肯定就被带沟里了。
很多做内控的人会说,内控指引内容太深奥了,看不懂。首先,很欣赏你的坦率;但是,我也很坦率地告诉你,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顾问。一个东西难,很好,因为难才有价值。你学会了难的东西,你也就有价值!
再说,作为一群几乎没有大型企业管理经验的咨询顾问,去教一群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企业人员,你的优势在哪里?不就是多读了一些书吗?连书都不肯读,你有什么货可以去教人?
老祖宗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懂没关系,你就先背下来吧。基本规范含通知内容一共6600个字(合下来一个应用指引2000字都不到)。应用指引含通知大概36000个字。然后,像老黄牛一样在项目中去慢慢反刍咀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