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未来I (1)信息化的冲击多久会到来?
审计信息化,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我们看现在的审计系统,整个的过程其实就是从采集信息,然后转变为度量数据的一种过程。
也就是:取数-传递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应用
取数有几种方式,可以通过取数工具,也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通过excel,甚至未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调用API,爬虫,传感器等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取数之后的第二步就是传递数据,最直观的,就是传递到我们的审计软件中,或者excel中,最后形成底稿中的数据。
第三步就是存储,现在的审计系统,有私有的服务器,也有公有的服务器,也有架置在云上的,总之,就是需要有个载体。
然后对于已经存储的数据,我们需要大量的计算,批量的处理。
最后在应用层面呈现出来,比如数据的可视化,数据的分析图表,数据的模拟,数据的预测,数据的风险,帮助我们获得有用的价值信息,这就是数字赋能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也就是目前整个数字化流程的基本逻辑了。
未来,在这个基本逻辑下,每一步都会带来新的变化,凭空产生新事物是很难的,一切的变化和创造都是基于原本的逻辑。
在取数和数据传输之间,会拥有更深度的链接,硬件与软件,软件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各部门,目的就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数据传输与存储之间,形成信息资产,什么叫信息资产呢,也就是各种不同来源,不同时期,不同方向,总之就是所有来的信息,都被存储下来,并且归门别类,具备初步的价值形态。
在存储与计算之间,形成信息的第一步反馈,也就是我们的信息资产,要根据需求,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梳理,重新排列,重新模拟,重新计算,然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所可以直接用的数字形式。
最后在应用层面,形成决策的赋能作用,也就是对数据和信息做进一步处理,根据不同的需求进一步个性化,能够呈现出数据规律,数据结论,提供可行的判断,从而尽显数据的商业价值。
每一次我去辅导一些企业的时候,企业对于系统都有着极大的需求,总是告诉我,他们要规范财务、规范内控、规范企业,或者为了某项需求,要更换系统,或者要重新设置建立系统。
但是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买了新系统,改了改去,还是无法实现他们想要的,最后反而变得越来越乱。
前几天也有朋友问道,为什么四大的开发了这么多的技术和系统,审计却还在用古老的excel呢?
首先,信息化的发展,最忌讳盲目
任何企业,包括事务所,在进行系统化升级,甚至转型的时候,一定要先扫描自身,我买这个系统,用这个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或者基础,来应用这个新系统,或者来适应新的升级。
解决哪些问题?先把需求想清楚。很多企业要开发一个系统,往往连需求都说不清楚。
有没有能力去做这个系统,你的人员,设备,资金,需求等等。
如果一个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我们通常会调研三个方面:
一个是企业的健康,也就是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包括业务、运营、人员、财务、研发等状况,和各板块的业务流程。
还有就是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基础,是否具备信息化的能力,比如IT人员的水平,硬件设备,现有的软件系统等等。
最后就是企业的需求,需求是最重要的,需求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引擎,而一个企业的需求,是多维度的,绝不会是仅仅一个点,它通常会涉及研发、测试、生产、销售、运营、人事、采购、运维、财务等等,是一个全流程,跨部门的事情,我们需要对所有的部门整合,分析,最后再重新聚焦,找到核心的需求点。
有了需求点,下一步就是找切入点
就比如现在的审计软件都喜欢搞函证中心,这就是切入点。
你必须找到切入点先钻进去,再扩散。
信息化的发展一定是渐进的,而不能是突然之间的天崩地裂。
切入点通常会从痛点或者行业特性来入手,比如函证正是目前审计员的痛点,也是审计行业特有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的审计软件公司选择从函证入手,大肆的从这方面打广告。
切入点进去之后,通常会从三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开源、节流、提效。
开源,比如事务所和客户之间,企业的上下游关系,触达更多的点和面,并且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精细化的对项目进行管理。
税务方面我觉得做的就非常好了,各税务机关的数据连通,并且对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金三系统为基础,监控所有的企业。
节流,也就是控制成本,一方面,技术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从而替代掉一部分人工,毕竟,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人工都是最主要的成本。其次就是通过数据的分析,降低企业的费用。
提效,万物互联,带来的是效率,比如在线文档,即时通讯,电子签章,在线审计等等。提效也有三种方面,一个是生产的提效,比如我们审计工作的流程和程序的执行。一个是办公的提效,比如在线的复核,签字等等。最后是协同的提效,也就是刚才说的比如在线文档。
这就是信息化建立的路径,为什么四大做了这么的系统,却没有大范围的应用,下一篇,告诉你信息化建设中每一步都会遇到的坑爹的事。
作为审计,或者财务工作者,你对信息化,如何看呢?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