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内卷”现象吗?

布织道 / 2021-01-14
文字 正常
  • 标签:
  • 内部审计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内卷”,是2020年很火的一个词。什么是内卷?就目前大多数人的认识来看,就是过度竞争。

    “内卷”,是2020年很火的一个词。什么是内卷?就目前大多数人的认识来看,就是过度竞争。

    从网络搜索的结果看,内卷来自“内卷化”。

    一、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最早出源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我们不做学术研究,仅仅从当下来看,内卷存在于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场景下:

    例如职场上,让我们加班的不是老板或上司,而是其他加班的人。

    例如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的不是那些培训机构,而是让自己孩子上辅导班的其他家长。

    例如市场上的企业竞争,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优势,要么把产品开发到极致,要么把价格压到最低。

    二、内部审计工作中是否存在“内卷”?

    如果把对内卷的粗浅理解套用在审计工作中,会不会在审计工作中也发现内卷现象呢?

    例如审计项目中,或者日常的工作中,大家都比着加班,仿佛谁走得最晚工作最努力,工作也最敬业。当然,这情况也属于职场的范畴。

    那来点审计特色的,就是审计发现。

    很多审计部门,或许是绝大多数审计部门都把审计发现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这种考核方向按说是其合理性的,因为审计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问题导向。

    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责就是监督。而监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监督也就成了个摆设,审计的专业性、权威性、威慑性也就得不到体现,审计的价值也不能发挥出来。

    审计部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来彰显自身的监督能力。如果审计部门发现不了问题,什么风险导向,什么结果导向,价值导向,都是空谈,被审计单位也就不会重视,也就不会“刺痛”被审计单位。

    审计部门靠什么来发现问题?当然是审计人员。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离开了审计人员,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审计也都无法实施。

    审计部门通过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工作来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因此,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成为审计人员的基本和主要考核方向。

    于是乎,审计人员竞相在审计项目中增加自己的审计发现。你发现10条,我得发现15条。你在这个审计项目中发现15条,我要另一个审计项目中发现20条。

    审计人员在努力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时,为了增加审计发现,会出现很多种情况:一是依靠技术手段,把审计发现进行拆分,一条审计发现变两条、三条…。二是把可以不写进审计报告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审计发现数量的统计往往以写进审计报告为准。三是不能在新的审计领域有新的审计发现时,努力在原有的审计领域找更多的问题,质量和重要性水平不行,那就用数量来凑。等等。

    审计人员为了努力发现问题,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有时候,审计人员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财力、物力发现的问题,对组织的发展帮助并不大。例如,一些问题如果套用制度和规章来说,确实是问题,但制度和规章本身对问题的界定并不清晰,或者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合组织现阶段的业务发展了。但是,这种可算可不算的问题,可以写进审计报告也可以不写进审计报告的问题,有些审计人员就是作为一个问题,甚至作为一个大问题写进审计报告。

    又于是乎,审计部门的审计发现年年都在递增。如果年终总结里不写审计发现较上年增长多少多少,就仿佛审计工作没有做到位。

    而实际上,组织的领导并不关心审计发现每年有多少问题,而是更关心审计部门有没有发现系统性风险,以及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有效整改。

    以上说的对审计发现的极致追求算不算“内卷”呢?如果不算,又是什么呢?

    还有,审计工作的“内卷”行为又有哪些呢?

    三、如何破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内卷”?

    如果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内卷”现象,那么怎么破解或克服呢?

    1.勇于创新。审计工作大部分时候都要讲究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既定的审计流程和审计程序来开展检查。但是,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下,创新方面仍然大有文章可做。能不能实现审计创新的关键是有没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审计部门要通过创新来拉出审计业务发展的第二曲线。如果仅仅围绕一条曲线,很可能会碰到边际效益递减的遭遇。

    2.重新定位。审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着旧的理念,要不断随着组织的发展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监督和服务。但内部审计的定位就要根据不同组织和不同审计部门的现状给予相对具体的定位。例如,对于内控健全、有效的组织,内部审计定位就不能仅仅是差错纠弊了,而可能要定位在对效益的评价、新业务风险评估等方面。准确的审计定位来自两方面,视野和认知。

    3.转换思维。审计工作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固化思维,这也许是因为审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审计人员要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作为转换思维模式的基础。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转换思维模式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就会找到不一样的答案和解决思路。例如,作为三线甚至四线部门的审计部门,可以将审计思维切换到产品思维,将审计报告等输出作为一种产品,也许能发现更多可以增值的地方。再例如,还可以运用价值链模型,看看审计工作产生增值的环节集中在组织管理中的哪些环节。

    4.长期主义。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在于能够让组织更加健康、更加长期地发展,协助组织不被合规问题、风控问题在短期内被打垮。因此,内部审计的成效需要在短期内并不明显。而且,内部审计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发现“大案要案”,如果这样,内部审计也是拯救不了组织的。所以,审计部门要定一些长期性的目标,做一些短期内不见效果,但会在今后的时间里逐步显露成果的重要的事情。

    5.敢于试错。试错需要承担成本。内卷更是需要承担成本。内卷看似在创造效益,实际上是无效的投入,或者是低效的投入。与其内卷耗费不必要的成本和人力,不如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去创新、去找到定位、去转换思维、去保持长期主义。尝试和探索很可能会出错。尤其是审计部门,本身就是找问题的,就更不想自己出错。但如果连试错的勇气和胆量都没有,只是想平稳地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事实上就不会有绝对正确的事情。

    作者
    • 布织道 国内某大型保险公司内从事10年以上内部审计工作,MBA、CPA、CIA
      微信公众号:内部审计思想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