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我们说过多少废话?做过多少无用功?
说明:本文首次发布于2017年3月,本次略有补充。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如何撰写让领导满意的审计报告的文章”。一位可能是同行的朋友在文章下的留言里写到:“废话,谁都想看一语中的的报告,层次分明,简单明了,逻辑有序,你是在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领导满意的报告,是符合领导预期又有点超出预期的报告。”
是的,我写的太多文章都是废话了。这些文章不仅可以在很多教材和经典著作里找到相似的内容,而且这些文章的很多观点有失偏颇。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直言不讳地批评。其次,无论是这位朋友的批评也好,建议也罢,都让我联想起了平时的审计工作。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我们提出过多少被别人认为是“废话”的审计建议,我们的审计发现又有多少能够真正为组织增加价值呢?
作为一名审计主管,我们对下属提出过那么多次要求,但仍然取得不了好的执行效果。我们说过的那么多次,不也是废话吗?
作为一个审计团队,我们辛苦地加班加点,到头来,没有什么重大审计发现。我们是不是在做无用功呢?填写那一张张越来越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是不是在做重复性浪费时间的工作呢?
但仔细想一想,“废话”还是要一遍遍地讲的。其一,基于审计职责,审计人员还是要一遍遍地把风险或管理建议给被审计单位和组织的领导,也许这些建议或提示哪一天真的触动了他人。其二,“废话”不一定真的是“废话”,只不过听审计人员说话的人没有认真地思考或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罢了。其三,”废话“说的多了,可能会从量变到质变,就像科学实验一样,看似一遍遍重复的操作,但经过积累,也会产生科学成果的。看似相同的“废话”,每一次还是会有差异的。
“无用功”也是要一遍遍地做。其一,正是因为审计人员做了大量“无用功”,才证明组织的内控有效、风险可控。组织的内控越是有效、经营越是合规,审计人员的“无用功”也就显得越多。其二,“无用功”也是基于标准化、规范化的审计流程,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抽样基础上的。其三,很多基本功从表面上看是“无用的”。中国功夫要练扎马步,但我们在实战格斗中又几次扎了马步才出拳的。
我们在火车上,经常看到乘警一遍遍地提醒乘客注意财物安全,但还是会有乘客因为麻痹大意而被小偷得逞。我们也能看到不少警察几十年默默无闻,却因为破获一起大案要案而一举成名。如果不是乘警多次提醒,也许会有更多的乘客会遭受偷盗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是警察一次次比对、分析获取点滴证据,也不会发现侦破线索。
审计人员不是警察,但是审计人员是组织的“看门狗”,需要冲着任何可疑人员叫,需要一圈又一圈地在组织里进行重复巡视。
是不是废话,不能短期效果,需要长期地看待。是不是废话,还要看废话说几遍,说十遍可能是废话,但说一百遍,就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那就不是废话了。是不是废话,不能仅仅听一面之词,还要听一听多方面的意见。同理,是不是无用功也是要综合地看待。审计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排除非合理的干扰,排除那些站在本位主义的议论,排除那些隐藏一些关键信息的辩解,坚持科学主义,坚持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