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审计,记住大力出奇迹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别生精彩,况人之于学乎
很多人问,如何做好审计
在你想明白很多问题之前
最重要的是,做
想不明白,就低头干活吧
干不明白,就继续干吧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做的足够多,才会有可能豁然开朗
很多人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所以抱怨焦虑
其实找不到定位没关系,因为你的量还没有到位
为什么你做不出职业判断
因为做的不够
大力出奇迹,量变会带来质变
做的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
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
李小龙曾经说,不怕练一万种脚法的人,而怕把一种脚法练了一万次的人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入门,就已经开始退缩了
还不知道审计是什么,就已经想着离开了
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学这个,要不要学那个
其实,把手上的项目先做好,把审计先学会,比什么都重要
事务所像一个围城
很多人抱着期望而来,失望而走
甚至很多人走了之后,还不停的释放各种诋毁的言论
其实,一个人混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够强,去抱怨环境的人,不管去哪里,注定都是再痛苦和焦灼中忙忙碌碌,报酬挫折。
教父中说,花半秒钟看透事务本质,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注定是不同的命运
我工作的策略就是,狂上量,狂找量
上量,其实就是工作量。
我最早的工作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无所不能,很多工作不会做,没有捷径,也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去互联网寻找答案,没有微信,qq上也没有几个做审计的人,好不容易认识几个,也不爱搭理你。
那么只能靠自己。
底稿不会做,我把以前的底稿借出来,一遍一遍的看,一遍一遍的做,做不懂,就研究数字的规律,至少数字的规律和逻辑懂了,底稿就能做了,我甚至编了很多口诀,还有一些土的掉渣的底稿说明。
当然,语言越土,其实越容易理解,有一次客户的小姑娘看到我编的这些内容,哈哈的笑个不停。
做的多了,感觉就来了。
找量,就是借用外部的力量
很难理解,即使现在这么方便的互联网,依然有很多人找不到需要的资料
当我要做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项目中遇到问题之后,我会借助我能找到的一切资源,去寻求相关的资料
最早的时候,没有微信,只能去豆瓣,去论坛,发现了牛人,就私信一下请教。
后来,互联网的力量越来越强,但是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低,随着自己的能力的增加,就越容易辨别信息的质量。
比如,十年前看过的一本会计书感觉很不错,现在看起来简直无法直视。
我也会去审计以外的行业,去寻找更多角度的资源。
总之,就是堆上自己的所有能力和资源,来打爆这个项目和问题。
这就是第三个我想说的,要有节奏
什么是节奏呢
也就是,不能只聚焦于财务的专业
专业是基础,是一定要聚焦的
但这只是基础,或者起点,是入场券
你一定还要有节奏,用大家玩游戏的语言,就是微操
专业有了,如何去操作这些专业呢
怎么把这些专业灵活的运用到项目中呢
这是一条需要不断迭代的路线
项目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如何处理,都是需要思考和建立的
很多人不会这么做
大部分依靠底稿
就好像觉得底稿就是一部九阳真经一样,或者期盼着从互联网中能够找到一份真经,然后比着干就完了。
事实上,结果就是永远没有内核
最后,当你做到小有成就,一定有人黑你
如果没有,那么就说明你做的不够
我的一个朋友说,最近又被人喷了
她说辛苦做的内容,有人不同意,于是与人争论了半天,气的面红耳赤
最后还委屈的不得了
任何工作中,都有操蛋的人,和操蛋的事
记住一点,永远不要和傻逼争论
永远不回应,绝对不回应
他们会把你的智商拉低,然后以资深的傻逼经验来打败你
你要做的,赞同他们的一切观点
然后鼓励他,赞美他,让他在傻逼的路上一路傻逼下去
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与你讨论出说明结论
而是毫无意义的让你服从他的主张
朽木,因为艺术,也可以成为梵高
审计本身就是极具艺术性的工作
你不能发现其中的艺术
再高贵的木材
也成为不了梵高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