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审计底稿,必须掌握的关键原则
底稿不仅要给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
既然是给人看的,就要有个能看的样子。
然而,我们发现,很多事务所的底稿,项目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哪个表格是最终版都找不到了。
给人看的东西,一定是需要有层次和结构的。
底稿的层次?
现在的审计师都喜欢模板,而我们经常听说,这个所的底稿好,那个所的底稿不好做,其实底稿都是一个基础画出来的。
审计一个项目,难度与项目有关,与底稿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就是不同的事务所,对于底稿的层次和结构的设置问题。
审计层次的结构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程序,一个是风险。
为什么底稿的层次结构在审计中很重要?
我还记得某大所墙上贴的一句话,质量是生命线,底稿是护身符。
底稿如何能为你保驾护航,靠的就是这两个层次。
你需要通过风险,并且使用不同的程序的验证,在底稿的正确的位置,去建立它们 并且帮助最主要的风险、元素、程序、结论等脱颖而出。
因为底稿是要给人看的,是要经得起检查的,不论给谁看,给谁查,都要做到尽量不要让别人产生质疑。
优秀的底稿可以让所有人轻松的获取底稿中要表达的信息,减少审计耗费的精力,并且增强审计的可信度,而这些内容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底稿中的层次和结构。
审计底稿层次结构原则——使用风险大小和比例吸引焦点
风险一定是审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对风险有所把握,它就能对你的所有的审计工作和元素进行加持,可以把所有查看你底稿的人的注意力转向特定的区域。
底稿是一个舞台,风险就像是一个演员,它走到哪里,聚光灯就跟到哪里。如果你没有或者不能把握住这样一个主角,那么你的这个舞台就不会吸引观众的目光,也就意味着审计的失败。
所以,我提出,你需要建立风险等级的底稿,并且按照风险进行排序。
但是,我并不建议把太多的风险列出来,因为重点太多就等于没有重点,会降低真正的风险的关注度。
使用标识引导
审计底稿中要善于使用标识,标识的作用,比文字看起来更醒目,更干净,也更容易理解。
在我做底稿的时候,我也喜欢用不同的颜色来做一些内容,尤其是使用反差很大的颜色,目的就是减少干扰,让自己的方向明确,吸引自己的聚焦点。
我随便找了一张底稿,就看到了很多常用的标识。
常见的标识示意:
许久未做底稿,大家可以补充
底稿逻辑的重要性
底稿既然记录的是所有的审计程序,那么程序有流程和逻辑的,我们需要体现出程序的流程和逻辑。
所以一个优秀的底稿,一定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要有目标,方法,执行的程序,结论。
然后再一层层的往下剥,执行的程序,搜集的证据等等。
比如,很多审计员做了很多计算的公式,搜集了很多凭证,做了大量的程序和测试,然后就像草稿纸一样罗列起来。
任何人看你的底稿,最先想看到的是你在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式解决,结论是什么。而不是你的那些细节。
所以底稿的第一部分通常是你要审计的目标和执行的程序,其次就是结论。
但是我们的模板只是一种通用模板,我们需要根据项目情况去制定目标和方法,执行哪些程序,而实际中,却被我们大部分人忽视了,只是拿来底稿赶紧把数字填上。
使用数据透视
我们的表格都是二维的表,虽然看起来好像很平坦,但是当面对大量的数据的时候,并不能直观的体现。
这时候,你就需要透视,创建表格的立体感。
这种立体感的目的,就是可以聚焦不同的焦点,将焦点聚焦在重要的范围和区域。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时,数据透视的就是这个角度。
善于使用索引
同一个程序,同一个凭证,可能可以证明多个问题。
如果在不同的底稿中都涉及到这些内容,你就需要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让人知道它们是相关的。
就比如,如果你把应收款和收入的底稿单独处理,可能你自己都不愿意将他们联系起来。
当你使用交叉索引把他们连接起来之后,你就会顺着这些索引,去跟进这些问题。
关注底稿的排版层次
有很多人总觉得排版是一项花费时间又没有意义的工作。
事实上恰恰相反,排版是审计工作中的决定性工作。
如果你做了再多的程序,搜集了再多的证据,做了再多的测试,但是排版杂乱,不仅不能让人看出你的结论,也会让人对你产生质疑。
一句话,你做的所有的工作,你的所有的能力,都要能够体现出来,这就是排版的作用。
无论的你觉得你的能力有多么强,做了多少的工作,不能够以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
在排版时,同时需要注意,按照重要性排序,使底稿在页面中产生层次,并且重要的风险内容要能够脱颖而出,这样底稿更有助于阅读,让底稿的复核者和阅读者快速准确的定位在他们的兴趣领域和范围。
引导底稿思维的布局
我常说,我的底稿都是自己画的,我根本不需要那些模板。
首先,你要基于你知道要做什么,那么底稿设计起来就非常快了,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底稿。如果只是为了应付那些模板,放心吧,你永远无法突破审计。
况且,我们的很多测试,很多的底稿内容,模板中并不具备,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建立表格的能力。
那么当你打开一个空白的Excel,很多人的脑子跟这张表一样空白。
这时候,你需要的能力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你的思维,你要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思路有了,就是如何画出来。
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对于空间的结构把握,尤其是我们的测试复杂,程序复杂的时候,在一张表中,如何而利用空间去体现这些程序和测试。
在空间使用上,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线条和空白。
这两个元素,就可以将你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进行组合和分离,然后就赋予了新的意义。
还是看两张老图,之前已经发过了,有人曾经质疑,这两张图的内容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其实,这两张图的内容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我仅仅是改了格式,没有动任何的内容和数据,然后你发现,好像突然就变得有层次了。
而且,并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利用的就是线条和空白。
但是,当你再去寻找你需要的数据时,效率就高了很多,也会让底稿的阅读者,从感官上就对你产生信任。
我习惯性的会使用一些颜色,比如负数我会设置成红色,这样一旦数据产生变化,颜色是最容易吸引你注意力的方式。
在我所有的底稿中,非常注重的是平衡性,当你的这一页底稿目标和重点明确,那么你做的所有的内容和测试,都是围绕这个焦点,整个底稿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发散的平衡性。
我会利用线条的粗细,空白,加粗,和某一个不平衡来突出这个底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你也会发现,我很少使用太多的线条,你从我的这两幅图中就能够有所体会,线条太多并不会带来更好的阅读性。
因为当沿同一路径对齐时,可以感觉到彼此的关联,这时候眼光扫描周围其他相似内容会更加容易。
看看我的那张表,当对齐每列中的内容时,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列边框,因为眼睛可以通过数据对齐来关联此列。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底稿的规则,其实就是一种视觉体验。
但是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也可以打破规则,来增加视觉体验的层次,这种打破规则的,就是高风险关注领域。
最后:
我还记得我有一年带的实习生,抱来一堆底稿给我看,在我看来那就是一堆草稿纸,还不如我的草稿纸做的漂亮,这就会给人带来烦恼,降低整个的审计效率。
底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突出风险,通过各种醒目的设计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然后让人跟着你的思路,层层剥开,了解更多的细节。
确定目标,找到方法,理清思路是第一要义,然后就请按照你的逻辑,一步一步的描述,计算和分析吧。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