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如何理解《会计》中所得税的概念
1 核心提示
1、区分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是损益类科目,是会计认可的所得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是负债类科目,是税法认可的所得税。在计算上,我们先计算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然后再计算所得税费用。
2、公式: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2 黄金分录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 概念辨析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翻译:税法会计的差异导致我将来要纳税而暂时不用纳税。
来源:对资产来说,会计的账面金额>税法认可的账面金额;对负债来说,会计的账面金额<税法认可的账面金额。
事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上升,会使资产的会计账面金额>税法认可金额,这时,差额部分就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翻译:税法会计差异导致我现在要纳税而将来少纳税。
来源:对资产来说,会计的账面金额<税法认可的账面金额;对负债来说,会计的账面金额>税法认可的账面金额。
事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使资产的账面金额<税法认可的金额,这时差额部分就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递延所得税资产
翻译:虽然今年要交但将来可以抵掉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递延所得税负债
翻译:就算今年不交明年还是要交的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 原理分析
会计的谨慎性: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当期的资产负债变化必须体现在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上,遵循“权责发生制”.
税法的谨慎性:不该收的税不收,应该收的税不漏。凡是当期实际取得的收益,必须交税;凡是当期未实现的收益,概不收税,遵循“收付实现制”.
总而言之,递延所得税的出现,就是因为税法和会计遵循两种办事原则导致的。所以,是否存在递延所得税的第一步就是看该项资产在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上是否存在差异。
插播:如果企业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采用异于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比如加速折旧),那么这部分折旧差异也会导致递延所得税。但在实务中,采用加速折旧一般是要经过税务局认可的,所以大部分企业都比较“老实”地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进行折旧或者摊销。但在考试中,这也是一个考点。
5 举个栗子
从会计角度说,你的这支股票在账面上是100块,从税法角度说,它也认为你的股票成本是100块。
牛市来了。
在资产负债表日,你的股票涨到了150块。
从会计角度说,你的这支股票在账面上是150块,从税法角度说,它还是100块。
咳咳--
如果:你在资产负债表日卖了这支股票,你能够取得50元的投资收益,这部分收益,税法要收你25%的税,也就是12.5元。
但是:税法认为,你没有卖,这笔收益还没有实现,所以,它不收你的税。
然而:会计认为,你将来一定要卖,尽管眼前你没有承担这笔负债,但按权责发生制,你本期就该确认这笔负债。
于是:会计就自己开始折腾。
分录是这样的: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
借:所得税费用 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2.5
6 黄金考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会出现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同的情形,但是由于它的变动直接计入了自他综合收益,所以它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也计入自他综合收益,写出来是这样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它综合收益
借:其它综合收益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你看,这个分录没有会影响当期利润的科目。正因为它这么特别,所以出题人非常喜欢考察这个知识点。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