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观|把经验刻在路标上
本科时候,我在学院院报做主编。纳新动员会上,我言简意赅地对新生们说:第一,你要来就必须多读书;第二,你要来就必须会写作;第三,你要来必须会交流;第四,面试会很严格。
虽然介绍很简短,但效果特别好——来面试的人没超过10个。
我带着美女小康去逛图书馆。我问小康:宿舍里图书馆这么近,来过几次?答案挺让我欣慰的,说经常来。我继续问:社科库里有什么?小康开始沉默,沉默完了就开始咧着嘴卖萌。
于是那天我作了一次图书馆向导,带着小美女从社科库一直转到了顶层的杂志阅览室,每个库大致有哪几类书,它们分部的大体位置在哪里,都简单介绍了介绍。
逛完了我问她:为什么你写的东西都那么小情小调,格局不够大?
她回答:我是个女的。
嗯,正因如此我才没打她。
他们在院报上刊登的稿子我都会看,都会改,有时候甚至是进行大幅度的删改(对此我会进行深刻检讨)。我对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写稿子的时候不要有“反正最后主编会改”的想法,你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如果你看不出来我为什么那么改,你来问我;如果你能琢磨出来,那你就记住,下次写得更好。
小康就在我的威逼之下开始写一些格局大一点的文章。当然,她写这种文章至今还没让我满意过。但她比我聪明的地方在于她有这样的信念:我不会,我的手下会啊!你说我写得不好,我忍了;你说我手下写得不好,这还行?!
我觉得小康是对的。
当我用自己的示范和批改告诉了小伙伴们这类稿子应该写成什么样子之后,他们需要的就不再是例子了,而是一个平台。小康恰恰给了他们这个大胆去做的平台,这个平台允许他们写错、说错,允许他们看自己的文章、改自己的文章——小康给了他们成就感。
小康真是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等到小康作为主编进行纳新的时候,好多好多好多人报名要加入编辑部啊——问题是从小康开始纳新还加了笔试!
院报编辑部的学弟学妹有一些真的在毕业后进入了媒体行业。有做电视新闻的,像于妹妹,也有做报业新闻的,像鹏飞。现在,院报编辑部的弟弟妹妹们应该还在像以往一样在努力地做着我们当初曾经做过的事——忠实记录,诗意游吟,这是我们的大学生活。
我还珍藏着我的报纸。那比本科毕业证都珍贵。
我对新闻是由衷热爱的。所以,当我开始做新闻宣传工作的时候,我还是很乐意去琢磨。琢磨从哪个角度写,琢磨怎么写。这种琢磨,有让你脑动大开的感觉。灵光闪现的那一下子,你会特别想来根老冰棍。
我写税务新闻写了三年。
基层的同事经常因为联系媒体发新闻犯难,我就想,要不也总结总结我那点浅薄的经验印个小册子,让基层的同事们闲来时候翻一翻,一时应急也能照猫画虎画个差不离。
说干就干。不到一个月吧,初稿基本就好了。
我不知道这本小册子会有多少人翻,又能发挥多大用处,但对我来说,我已经把我从本职岗位上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都留给单位了。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