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税制下的报价核算
外贸报价常见问题:
*年度HS变动未及时掌握。
HS CODE(商品编码)每年都会有些调整与变动,而财政部公告的退税率也可能有所调整,企业对外报价时,若信息传递不及时,又可能发生本来可以退税的,因为HS CODE调整后退税率有变化或不给予退税,导致成本未估计到位,报价低了就损害了利润。
采购渠道的变动导致的成本变动:
*进口保税改成一般贸易征税进口;
*进口改成内购;
*内购13%变成小规模,或小规模变一般纳税人;
因销售渠道变更引发的成本变动:
*保税销售变成内销,或内销改成保税;
*内销变物流园出口,或保税深加工结转变成物流园出口;
假设生产某产品需要投入A、B、C三种原料,各占40%、45%、15%,生产过程中,A、B、C原料各有15%、12.5%与0%的损耗;境内外均有供应商,价格不一;进口渠道的可以一般贸易征税进口,也可以通过向海关办理进料加工保税合同后,以保税合同办理进口,保税制度规定损耗产生的废料按销售价格征收进口税与进口环节增值税;内购有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两类,报价都是含税价,核算生产的成本填入合计栏,列表如下:
模拟100%内购材料、100%一般贸易进口与100%保税进口等三个采购渠道,且分别用于直接出口、内销、保税深加工结转等三个途径等报价成本核算:
报价核算的量本利是盈亏两平点,当股东说要每年领取2000万的15%红利,那么每个月的接单目标是多少?若加上员工的红利、年奖?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财务会计人员协助,多半没人能核算出来;因为2000万的15%是300万,这个谁都可以轻易算出来,即便研发与销售人员;但要倒推到报价用的时候就有问题,因为300万是可分配盈余,假设都没有其他分配项目,至少会有一个10%的法定公积,再一个25%或15%的企业所得税率,那么需要的税前盈余金额就是444万或392万。
固定成本250万+444万的利润目标,年营收与数量就可以核算出来;倘若市场胃纳量不够,或者报价被客户砍价,那么报价调不动的情况下,反过来就从降低固定成本、提供生产效率、降低变动成本等几个方向下手。
上述推演仅仅是一个产品,对应三种材料,实务上经常是数十种产品且各有不同的产能,对应上百种零配件都有可能,如果采购渠道多了保税深加工结转进口,而销售渠道多了深加工结转、保税物流园两种;或者将产品加工到一半运往东盟的工厂加工到变成成品,以符合原产地规则才能回避配额或关税壁垒,那么这个报价核算就很复杂,更不用说在接单的时候要确定采购成本设定在那个位置、生产效能标准为何,而固定成本又要控制在那个水平。
如果说业务是运营的所有流程的火车头,那么报价单就是火车头的控制枢纽,这个火车头要前往盈利区域或是亏损的荒漠,就看报价时的审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