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李公子的“死亡税率”悖论

李胜良 / 2016-12-23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企业税负
  • 税史勾沉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啥啥税率这件事可以打镲么?我寻到了明朝的一个段子给大家活跃一下气氛。

    渥庐按:坊间正有所谓“死亡税率”的剧烈争论,学术更兼意气,到黄昏点点滴滴。从历史界面看,“死亡税率”乃是一个事后论定,因为它需要来日的具体确切的校验而难作学理上的精准论证。即如《税收与王朝兴亡》这课题,谁也没有能力和胆量在当朝来作且作得通透。诉诸史乘,对这事较有发言权的,应是明史上莫须有的李岩,因为他先后经历了两个军政力量窒于税事的死亡体验。现实俗不可耐,满眼蝇营狗苟;历史才是王道,沈腰潘鬓消磨。2016年12月23日

    李岩的故事扑朔迷离。没有人可以确证他的真实存在。可他的生平所历,却在相当程度上演绎了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人生两难:天下无道,如果不参与犯上作乱,贪官与旧体制不容;如果参与“揭竿而起”,却又可能不为新体制中自己的草莽同事相容。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李岩的传说正可附会特定状况下,读书人的无能为力、无地自容和无路可逃。濒死税率当前,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骑虎难下在一个尽行公允的立场下,总免不去里外难作人。

    一个后期加入农民军却被大顺政权高封为“制将军”的人物,一定有其迥于常人的特殊才能。可当大顺军败退之际,他又仅仅因为提出了去河南收拾残局的建议就被李自成、牛金星疑为谋反嫌疑而断然杀死,则又表现出一介文人的生命在乱世中是如何的轻如草芥与浮萍。然则在若隐若现的诸多史料中看过去,较为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主要情节却指向了一个几乎全然与军事无关的领:李岩这个谜团一样的人物似乎就是因赋税之事而生的。

    李岩

    赋税故事一:李岩因同情抗税抗粮而锒铛入狱。李岩的出场是在河南杞县,而整个河南正是明代末期天灾和人祸的重灾区。李自成以初出商洛时五十骑的“小本生意”而迅速壮大到百万之众并有问鼎天下的好运,恰恰在于河南的漫天饥民正待有人登高一呼而群起响应。尤其是在自成攻下洛阳那个超大粮仓后,“当兵吃粮”的最后一条生路立时成为河南百姓们的最佳选择。而在杞县,正发生着官府不减租赋与百姓抗税抗粮的阶级对立。李公子居中说合,期望在酷吏与饥民之间寻到一个让大家都过得去的了断。为了表达自己“中人”的诚意,他甚至打开自己家的粮仓把二百石粮食给百姓们食用。然则,在官家有皇命难违、百姓们饥寒交迫都不能做出让步的两难困境中,李岩的斡旋最终沦于失败。饥民们吃大户的势头未减,官府则把李岩当成替罪羊绳之以法。幸亏百姓们还是有良心的,他们攻破县城、砸开大狱救了李岩。已为旧体制不容的李岩也只好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义军。

    赋税故事二:李岩因提出“均田免粮”而使李自成流寇武装导入正规化的“打天下”程序。李岩的入伙,让李自成义军的人文含量大大提升。他们开始有了相对明确的方针,小打小闹的流食陡然升华为天下之志。尤其重要的是,李岩为义军提出了相对于“崇祯”政权偏于“重征”而旗帜鲜明的斗争策略,即以“均田免粮”、“三年免征”等旨在降低百姓赋税负担的口号焕起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一口号的提出,完全抵得上十万大军。农民甚至士人纷纷归附,一些明朝将军也闻风输诚。民心之所向,在刹那间就到了义军的这边。大明元气从此一蹶不振,任是朱由检皇帝再发多少“罪己诏”也无济于事。需要说明的是,恰是在思宗的六次罪己诏中,很深刻地检讨了自己在赋税问题上的大大失策。从这个角度而论,李岩的主张是如何的切中时弊。

    赋税故事三:李岩编写的“迎闯王”歌谣大大扩充了李自成起义军的影响。在以“均田免粮”这样文雅的表达向义军首脑正式提交行动纲领的同时,李岩还编写了许多不避俚俗、便于传唱的歌谣,向百姓们周知“迎闯王”的最为现实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纳粮。这类歌谣有N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大白话,比如“迎闯王,不纳粮,闯王仁义震四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来时不纳粮”、“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与义军提出的正式口号相呼应,恰是这些长了翅膀的歌谣,让李自成义军的影响随着义军所到之处迅速地漫延开来。崇祯十六年以后官军兵败如山倒,是必须给这些歌谣记上相当的功劳的。

    李自成

    赋税故事四:李岩因不忍心用严刑峻法取得大军给养而遭遇人格尴尬。李自成大军占领北京后,继续运用向达官显贵“追赃助饷”的方式替代向百姓征税来筹措军政给养。据说在京城,这一措施居然收获了七千万两,是当时国库存银十万两的七百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朝的权贵们是多么的一毛不拔——崇祯曾经号召人们捐银聚饷,连他的岳父都不愿意给以支持。难怪崇祯死前会说“群臣误我”这样的狠话。

    然则,恰恰是在北京不分青分皂白的“追赃助饷”,让李自成在河南和陕西时显得礼贤下士的形象大大败坏。对吴襄家的严酷专政,甚至直接引发了吴三桂的先附后反,以及勾引清军血洗大顺的故事。而对大明降臣的恶眼相向,又让本来归于李自成的王气悄然溜走。

    而李岩正是在北京主持追赃的二位首脑之一。在这方面,慈眉善目的李岩肯定不是杀人如麻的刘宗敏的“对手”了。李岩与刘宗敏等分居明勋戚府第,拘捕明官吏“追饷”。刘等酷刑毙死千人,追银千万两;李岩执行宽松,不忍刑讯,追银不及其半,及与弟李牟及部下另筹银400两上交。也就是说,李岩在提出了“不纳粮”的口号后,却又不擅长以别的有效方式为义军筹集钱粮,最终表现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疲软”。在刀光剑影之中,任何一点良心发现都可能酿成悲剧性的结果。李岩后来之被阴险的牛金星所算计,想必出于同一缘由了吧。

    要理解“明末英雄会”,李岩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人说崇祯在收拾魏忠贤时表现出相当成熟的政治智慧,后来却在对待清兵和“流贼”的问题上一误再误,甚至有诸多弱智的表现。李自成何尝不是呢?他在洛阳和襄阳时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大家风范,甚至可以容纳将自己射瞎的陈将军。可到了北京,他怎么完全地失了方寸呢?因为在吴三桂问题上的极端失策,距离龙椅只有尺寸之遥的他,最终成了落荒而逃的穷寇。而那位曾经让自己如虎添翼的李岩,却在特别关键的时候被自己误杀。而李岩冤死之日,正是李自成日薄西山之时。恰如当年李岩“参军”之日,正是李自成飞黄腾达之时一般。李自成得李岩得天下,失李岩失天下,莫非李岩就是“民心”的象征么?

    李岩,这一个与死亡税率迭番相关的传说,始终笼罩着悖论的霞帔。

    2011年1月18日旧稿,2016年12月23日略改

    李胜良

    作者
    • 李胜良 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
      微信公众号:岦泩良言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